歐洲古國“揚琴”概述
樂海拾貝
作者:趙新芝
“揚琴”(中國的稱謂)是一件在世界各地廣泛流行的樂器。有時它在音樂會中出現,而有時則在民間禮俗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有時它被看為是一件傳統的古典樂器,而有時則被看為是一件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樂器。無論怎樣看,“揚琴”在世界各地均受到不同階層人士的喜愛。
一般認為,歐洲流行的“揚琴”是古代波斯擊弦樂器東傳的結果。有可能它是隨絲綢之路向西延伸,被中亞一帶商人帶到歐洲,也有可能是隨十字軍東征(拉丁文:Cruciata,1096年-1291年),被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們把它傳播到當地。如果判斷其曆史,前者近兩千年,而後者也有一千年左右。
“揚琴”在歐洲曆史進程中已發展出不同的種類、不同的演奏方法。由於它們在傳播時間上並不同步,再加上各個民族有自己的文化習俗和審美觀,所以“揚琴”在名稱、樣式、演奏方式上存在著差異,如:在外形上,有長方形體,也有正方形體;在演奏形式上,有放在桌子上、支撐架上、膝蓋上,也有用一根帶子掛在脖子上擊弦或撥弦;在演奏特征上,所用琴槌有木製、有樹藤製、也有竹製等。可以這樣認為,歐洲各地流行的“揚琴”是不同曆史時期歐洲人自身審美趣味的選擇以及自身價值取向所帶來的結果。
一、歐洲“揚琴”的分布
“揚琴”在歐洲有自己的稱謂、自己的演奏方式,以及自己的教學體係。從其流傳情況看,東歐最為廣泛,而後是西歐、南歐、北歐等地區。
在東歐諸國,這一類型的樂器主要在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法克、希臘,以及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如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達維亞、亞美尼亞和烏茲別克斯坦等地流行。今天,當地不僅出現有專業演奏團體,而且還有許多專業作曲家加入其創作,使其在教學、表演等方麵具有專業化的特性。
東歐諸國的“揚琴”從其名稱看都有極為相似的詞根,如:在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法克,人們慣稱它為欽巴龍(Cimbalom);在烏克蘭則稱為欽巴利(Cimbaly)、欽巴爾基(Cimbalky)、辛巴利(Cynbaly)、森巴羅斯基(Sam—baloshky);在摩爾達維亞被稱為薩巴爾(Tsambal);在希臘被稱為斯巴洛(Tsimbalo);在亞美尼亞被稱為桑圖爾(Santur);在格魯吉亞被稱為昌(Chang)。這些稱謂,可能與民族語言及其它們相似的詞根有關係,也有可能受自於鄰國該類樂器名稱的影響。對於它們的流行曆史,當地沒有人能確切地知道,何時何地由誰傳入。唯能得到的信息就是,這一類型樂器在鄉村城鎮早已流行,並在20世紀之交得到專業作曲家們的關注。也有一說法認為,這一類型的樂器在“歐洲民族大遷移”時代(4-7世紀之間)被匈人(Huns)傳入,而後逐漸向周邊地區輻射,在14-16世紀時開始在歐洲很多國家流行起來。對於這些說法,當然今天很難從曆史的角度作——考證。不過從該地區“揚琴”的流行度來看,匈牙利最為盛行。因為這裏的“揚琴”不僅成為民族樂器的象征,而且在教學、製作、演奏等方麵皆做出令世人矚目的成績。如我們所知,第一次世界欽巴龍大會就在匈牙利召開,以及眾人所知的“欽巴龍世界協會”(CWA)也在當地成立。(欽巴龍世界協會1991年在匈牙利成立。其成員包括“揚琴”家族的各個分支流派。該協會每兩年開一次世界大會。成立後,該協會先後在白俄羅斯、捷克、斯洛伐克、摩爾多瓦等國舉辦過世界大會。協會創始人和主席是匈牙利著名的欽巴龍音樂家和教育家海倫查爾·維克多麗亞(Herenc ár Vikt ória)。
與東歐地區相比,西歐地區“揚琴”類樂器雖然發展的較為緩慢,但並沒有被民眾遺忘。反而是近年來,隨著大量外來移民不斷地湧入,使得多元化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流。在此基礎上,民間音樂與外族音樂有上升的趨勢。諸如在德國、法國、英國、愛爾蘭、蘇格蘭等地都不同程度上有“揚琴”類樂器音樂會,而且還常常伴隨民間歌曲、民間歌舞出現在不同的社交場合。
在德國,人們把這一類型的樂器叫海克布瑞特(Hack-brett)。1945年,由托比·雷瑟(Tobi Reiser)和欣裏其·班德朱諾(Heinrich Bandzauner)等人在薩爾茨堡組成了第一個演奏團體(劉月寧.東歐揚琴音樂文集[C].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3.),同時還邀請其它地區演奏家參與並舉行音樂會。與之相比,巴伐利亞洲則更甚。這裏不僅出現有裏希·弗南德爾(Lisi Franderl)這樣有名演奏家,而且在民間音樂電台,在聖誕節、複活節等節日的音樂活動中常常會感受到它的存在。此外,自1970年以來,慕尼黑音樂學院還開設了有關它的教學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