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內有殿宇三重:普賢殿、藥師殿和大雄殿,寺內還建有一座八角亭,亭內供著康熙的畫像,亭旁植柏樹一棵,導遊小姐介紹,這是當初寺內僧侶們為了答謝皇恩所植的。
出了善覺寺繼續前行,過解脫橋,登解脫坡,大約走了十幾分鍾,眾人便來到了雷音寺。雷音寺原名解脫庵,在清朝重修後,該名為雷音寺,取“佛音說法,聲如雷震”的意思。
雷音寺很小,最吸引人的有兩處,一是它的建築,它不象其他寺廟那樣建築正規,它是在高崗上,倚危崖,傍坡路而建,虛腳吊樓似的建築在峨眉山的寺廟中也算獨樹一幟了。
二便是觀音殿中由柏楊木雕刻而成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立像,像高約丈六,造相雕刻精巧,別具風格,而且雕像的神情十分祥和,使人一見之下便覺胸中會充滿了溫馨、祥和的情素。這是遊覽一整天下來羅任宇所見過的最具人性化的雕像了。
遊覽過雷音寺,眾人又繼續乘車向北前行,大約兩三公裏後,就來到了純陽殿,相傳這是呂洞賓曾修行過的地方,不過現在純陽殿已經沒有道士了,殿內現由僧侶接管,山門上也換上了歌頌普賢的聯語,隻不過名稱仍叫“純陽殿”罷了。
匆匆遊過純陽殿,車子繼續前行,五、六分鍾後來到了神水閣,由於早上感受到此處有人修煉的緣故,剛到神水閣,羅任宇便展開神識仔細的探察起來,很快就在幾百米外發現了那修行之人,見到那人正在靜心修煉,羅任宇也沒驚擾他,隻是向導遊小姐側麵的打聽到,那人修煉之處是峨眉山一處小景點十字洞的所在後,便開始遊覽起神水閣了。
神水閣內殿宇四重:觀音殿、彌勒殿、大雄殿、普賢殿,殿宇建造精美,四周樹木山石池泉構成自然的山水園林,閣下有一小池,池畔有一巨石,上鐫“大峨”二字,傳為呂純陽所書;另有“福壽”二字,相傳為五代宋初道士陳摶所書。還有“神水”二字,是明代禦史張仲賢所書。
因傳說這泉水能治百病,遠近聞名,所以被稱“神水”,這也正是神水閣名字的由來。閣前有尊六層石塔,高六米,據說是隋時智凱大師的衣缽塔。
導遊小姐還講了個關於智凱大師的傳說,相傳智凱大師曾住中峰寺,常來此飲神水。後來他到湖北荊門玉泉寺住持,時常思念峨眉山的神水而不可得。一天他在參禪入定時,見一位老人出現麵前,這老人自稱是本地的龍王,他說玉泉與峨眉山的神水相通,見智凱大師對峨眉山的神水念念不忘,願為他引來神水。智凱說:“我的缽盂錫杖尚寄在中峰寺內,如能隨水而來,我就相信。”話剛說完,就見龍王用拐杖輕輕的在地麵上擊了三下,一股清泉瞬間從敲擊處冒出,沒一會兒智凱大師寄放在中峰寺內的缽盂錫杖也從泉水中浮出。自此湖北荊門玉泉寺也有了一眼清泉,這也就是“神水通楚”的傳說了。
雖然傳說不太可信,但聽導遊小姐介紹,國家的確對這裏的泉水做過鑒定,發現這裏的泉水是優質礦泉水,水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雖不能治百病,但長期飲用卻也對身體有相當大的好處。聽說山下峨眉礦泉水係列飲料便是這裏的泉水製造的。
既然這裏的泉水對人體有好處,眾人當然要品嚐一下了,恰好這裏有一品茗處,在導遊小姐的安排下,沒一會兒,用“神水”泡製的茶水變端上來了,室內頓時茶香四溢。聽導遊小姐說,這茶可不一般,這茶名叫“峨眉雪芽”,產自峨眉山海拔800-1200米處,常年雲霧空蒙的赤城峰、白岩峰、玉女峰、天池峰、競月峰下和萬年寺一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茶經》等古籍中也有它的記載。
由於天色漸晚,眾人喝完茶後,便又繼續上路,出神水閣不遠,便是中峰寺,中峰寺隱於蓊鬱的林中,顯得格外的清幽,因峨眉山佛學院比丘班設在這裏,誦經之聲,響徹庭院,愈發讓人感到沐浴在佛的氣息之中。一路上的疲乏之感,也好似在這佛經中漸漸消去。
從中峰寺出來,天色已漸漸暗了下來,好在酒店方麵早就在清音閣給安排好了,經過幾分鍾的車程後,勞累了一天的眾人終於來到了休憩之處。
晚飯是清音閣內僧侶做的素食,有用糯米、白糖等原料製作峨眉糕和峨秀糕,有用峨眉山上產的黃豆,峨眉山上清潔的山泉煮製出來的豆花,用豆腐皮作成的素雞、素鴨,有用油炸製的龍眼酥等格式糕點,還有僧侶自己種植的新鮮蔬菜,雖說有些清淡,卻別有一番風味。羅任宇和齊虎這兩個讒鬼更是搶的不亦樂乎。看到羅任宇和齊虎那貪吃的模樣,眾人都被逗樂了,不過當聽到導遊小姐說,萬年寺的素宴比這更好吃的時候,這兩人當即決定明天的晚飯就在萬年寺吃了,至於行程,那就是導遊小姐的事了,看到兩人如此堅決的非要在萬年寺吃素宴,導遊小姐也隻好吃完飯,回去修改行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