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擊日軍
討伐偽軍的輝煌戰績,令父親、王建安威名遠揚,令魯中敵偽聞之膽寒。三討吳化文偽軍後,父親著手組織魯中軍民開展局部反攻。他的目光落在沂水。魯中重鎮沂水,築有五條公路與相鄰之益都、臨沂、蒙陰、博山(並入淄博市)、莒縣等五縣相連。日軍在此不但建有堅固的防禦工事,還修建了軍用飛機場。沂水,是日軍重要戰略據點之一,日軍每發動對魯中的“掃蕩”,都把指揮機關設於此地。沂水守敵有偽縣長牛先元所部偽軍8個中隊千餘人駐城內,日軍1個中隊駐南關,城郊外圍據點若幹。
沂水戰鬥八路軍總指揮為父親,協助指揮者為魯中區黨委副書記、魯中軍區副政委高克亭和魯中軍區參謀長胡奇才。1944年8月15日夜,隨著父親一聲令下,沂水戰鬥打響。是夜,第一團在猛烈炮火掩護下,架起雲梯登城,迅速突破東門和北門,第四團及第二分區特務營隨後突進城內,三路精兵直撲偽軍,當夜就殲滅偽軍大部,殘餘偽軍200餘人退守十字街的鍾鼓樓。翌日,八路軍組織偽軍家屬和被俘人員喊話,以政治攻勢瓦解守敵,守敵走投無路,繳械投降。
魯中軍區第四團負責拔除南關日軍之據點。經激烈巷戰,第四團肅清外圍之敵,將日軍分割包圍在3個炮樓裏。莒縣來援之敵分乘8輛汽車撲來,遭八路軍伏擊後匆忙回竄。蒙陰來援之敵在八路軍阻擊下,亦寸步難行。已成甕中之鱉的沂水日軍垂死掙紮,負隅頑抗。8月17日夜,第四團首先攻克東北炮樓,接著又炸毀了西北炮樓,最後對中心炮樓進行連續爆破。爆破的氣浪把日軍掀上了天,大部日軍被炸死。
戰鬥結束後,父親和胡奇才巡點戰場,殘存的4名日軍突然從一坍塌的工事裏衝了出來,一邊嗷嗷怪叫,一邊端著帶血的刺刀,瘋狂地向父親撲來。千鈞一發之際,警衛員手起槍響,4個鬼子中彈斃命。
沂水一戰,八路軍擊斃日軍83人,俘虜日軍20人,斃傷偽軍200餘人,並活捉偽縣長牛元先以下800餘人,還擊退從蒙陰和莒縣兩地出援沂水的日偽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沂水之戰中被俘的荒川良夫在日記中寫道:“一天一天過去了,我逐漸明白了反戰同盟的宗旨,也明白了今後的路該怎麼走,等將來回日本後,我一定為打倒軍部,建設和平的新日本而努力。”荒川良夫等20名日軍俘虜經教育後都參加了反戰同盟,成為抗日的一支力量,在瓦解日軍方麵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沂水攻堅戰,是魯中軍區首次攻克敵縣城。戰後,魯中抗日根據地與濱海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沂水大捷,大快人心。延安《解放日報》為此發表題為《山東捷報》的社論,特地強調:沂水的收複,意味著我有計劃地突破嚴重分割封鎖的局麵以及敵人之日見縮小與孤立;作戰過程,證明我軍素質的提高,雖裝備窳劣,仍能攻破敵人設防堅固的據點。
1944年9月2日,“掃蕩”我濱海區之敵一部約2500人,經莒縣沿沂水至博山的公路北竄,欲返回淄博。當時,魯中軍區司令員王建安等團級以上軍事幹部都在山東軍區開會,留在魯中的父親當機立斷,說:“敵人孤軍深入抗日根據地腹地,且沿途山巒疊嶂,遍地青紗帳,像是專門送上門來的兩塊肥肉,我們決定把它吃掉!”他指揮第一團、第二團和第十二團進至葛莊及金牛官莊地區,並令第四團和魯中軍區特務營進至沂河南岸草溝地區。
父親指揮所部進入預定地區,進占有利地形,嚴陣以待。9月3日晨,日偽軍分兩路沿沂河北竄。其右路為日軍草野清大隊,另有偽軍950餘人,共1300餘人;其左路是偽軍獨一旅一部及偽軍第四十七師一部,共1200餘人。
葛莊戰鬥於9月3日下午2點打響。右路之敵正在埋鍋做飯時,八路軍伏擊部隊首先以突然而密集的火力予敵有力殺傷,爾後乘敵陣勢大亂衝入敵群,與敵展開白刃格鬥。殺聲震天,刀光閃閃,戰鬥異常慘烈。八路軍越戰越勇,殺得日軍人仰馬翻,鬼哭狼嚎。右路之敵潰逃。
戰至9月6日,莒縣日偽軍1700餘人在13架飛機掩護下,將殘剩的右路之敵日軍50餘人及偽軍100餘人接回。左路偽軍見右路被襲,乃沿沂河西側推進,企圖策應右路之敵,行至陶溝附近,遭到八路軍痛擊。偽旅長陳三坎指揮偽軍先後4次突圍,均未得逞。此戰,陳三坎被擊斃,偽軍大部投降,僅200餘人逃散。
葛莊一戰,在所有團級以上軍事幹部都在外開會的情況下,戰果卻是魯中地區抗戰以來殲滅日偽軍最多的一次伏擊殲滅戰,共擊斃日軍300多人,俘獲日軍31人,斃傷偽軍旅長以下近千人,俘虜偽軍367人,繳獲“八八式”山炮1門、迫擊炮2門、戰馬20匹及大量槍支彈藥和其他軍用物資。
山東軍區馳電嘉勉葛莊戰鬥參戰部隊。毋庸置疑,父親的當機立斷和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是此戰大獲全勝的重要因素之一。葛莊戰鬥,威震敵膽。在民族大義的感召下,在八路軍聲威的震撼下,偽保安隊莫正民部3500餘人反正起義。
魯中軍區抗戰結束前夕,還有一個可圈可點的斬獲,那就是石橋伏擊戰。
1945年5月初,駐淄博地區日軍400餘人及偽軍一部共千餘人,在第五十四旅團長吉川資率領下,沿博山至沂水的公路南下,企圖“掃蕩”海濱區。5月7日淩晨,魯中軍區第二團第三營途經石橋發現該股敵人,而敵人卻未發現八路軍。八路軍立即搶占有利地形,特等射手喜不自禁,將槍口瞄準騎著高頭大馬的日軍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