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場
作者:
穀文 (編輯/記者)
六月底,西湖岸。暴雨。
沒人沒錢沒項目,等幫等扶等投資的論調讓整個對傳統企業的采訪和窗外的暴雨相得益彰。相反新興產業倒是笑得雲淡風輕。兩種天壤之別的狀態浙江省廳的同仁表示早已通曉,但所謂道理在文中,功夫在事外,黑雲壓城城欲摧的中小企業究竟要割多少肉才能止損重生,我們無法估計。
或許,誰都無法估計。
亓坤 (編輯/記者)
在浙江采訪時,專門來到中國財稅博物館拜訪久聞大名的翁禮華館長,健談、聰慧、謙虛、知識淵博,翁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陰雨綿綿的天氣沒有影響我們的心情,整個采訪過程輕鬆、融洽,與翁老的對話讓我受益頗深。
有一個細節讓我難忘,由於我的姓氏很特別,從小到大幾乎沒有幾個人認識我的“亓”字,但和翁老說起我的姓氏,他馬上就口述出寫法,讓我既驚訝又開心,立即對這位老人萌生出一份敬意。
馮一凡 (編輯/記者)
采訪黨國英老師那天正趕上社科院為慶祝建黨90周年歌唱比賽進行彩排。上午10:30,農業發展研究所的每一個工作人員都匆匆忙忙地為彩排準備著。我順著歌聲來到了彩排大廳,正撞見一身西裝革履的黨老師,他趕忙帶我到他辦公室,趁著彩排休息時間接受我的采訪。
采訪之餘,黨老師興致勃勃地哼上了一曲《走向複興》,更顯得親切、和善,可見博古通今的智慧大可不必依靠傲睨一世的包裝。
黃前柏 (編輯/記者)
夜很深,人很累。
對媒體人來說,出刊前總是很糾結的。“精益求精”的情結,總讓人覺得“五評焦作”的稿子缺點什麼。
找煙、找火,找靈感。淩晨兩點,我和主編徘徊在罕有人跡的路口,時而苦悶,時而大笑。靈感就這樣突然而至。於是,我迅速掏出隨身帶的筆和紙,暗黃的路燈下,記下來了這些點滴。
偶有路人經過,詫異:這哥倆是怎麼了?
朱靜 (編輯/記者)
從小就對風景有著莫名的好感。幾年來看慣了鋼鐵圍城中的燈紅酒綠光怪陸離,走在雲台山上僅有一人的道觀,有那麼一瞬間就想常住下來,每天看著閑世間的晨鍾暮鼓。
然而當來到天下武禪之祖的少林時,方知佛道儒本為一家,分則兼濟天下,合則歸為圓融。
一語驚醒夢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