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文/劉翔雨
老樸,現年38歲,曾經在北京一家公司從事文字工作,老婆是外企中層,兩人育有一子。原本的生活還算不錯,在四環邊上有套房子,開輛大眾車,沒有貸款壓力。但在2011年,不安分的他動起了搬家的心思,新家地址讓家人和朋友都大吃一驚——海南三亞。問其原因,老樸說之前的一次海南旅行讓他像中了魔一樣,回來之後一直向往著閑適的生活,“有一個不大的生意,但可以自由自在;有一艘自己的船,平時可以釣釣魚”。
做完全家的思想工作和動員,此君便把北京的房子賣掉,攜妻帶子奔赴新生活。經過近兩年的鋪墊,現在的他已算初步完成了自己的設想,一家不算大的旅館今年年初在三亞正式開張,由他和老婆共同打理。“接下來籌劃和朋友合買了一艘二手遊艇,旅館不忙的時候就到海上逛蕩。”和老樸閑聊,總被他爽快的個性所感染,雖然在我接觸的人群中,抱有他這種心態的人也有人在,但真正付諸實施的實在少數。兩年前曾一度有“逃離北上廣”的潮流,問他是不是也受影響,老樸搖頭:“這是我的夢想。”
追夢,拚搏,是時代賦予這座海島的特質,從建省之初一直延續至今。1987年12月中旬,一份名為《現代人報》的報紙曾經做過一篇名為《海南島:洶湧的人才大潮》的報道,其中開篇這樣描述:“你知道1987年冬這一特定時期的海南島嗎?你知道勢不可擋的改革大潮中的海南島嗎?它不再僅以外在的美貌而令人神往,它有了一種新的內在的吸附力量。聲勢浩大的但未經過任何方式組織起來的人才群湧向那裏,於是有了漣漪,有了波濤,有了觸動和困惑,有了興奮點和陣痛點,有了過去年代沒有尖銳地展現過的使人迷戀的新問題……”根據海南省人才交流服務中心在1988年4月做過的一份統計,25年前的海南就是一個巨大磁場,吸附了來自全國各個省份的人才,其中以湖南、陝西、江蘇、四川、湖北、江西、貴州最為典型。“年輕(多在35歲以下),有學曆(大專以上學曆的占71.9%)”是這批人潮的鮮明特征,後來他們多了一個頗具冒險意味的稱謂——“闖海人”。
這群懷抱著夢想的年輕人有些經曆過建省之初的沉浮選擇撤離,有些一直堅守下來,在各行各業中貢獻著自己的熱量。
1988的海南是一種機遇,大部分人想在變革的大潮中分一杯羹,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熱潮逐漸消退,“闖海人”逐漸被“候鳥”所取代。人們往來海南的心態變得平和起來,每年這個龐大的遷徙大軍(根據海南省政協社會和法製委員會調查統計,目前每年往返海南的“候鳥人群”約45萬人)要在此地逗留3-5個月,享受冬日裏的日光浴和慵懶的老爸茶。
當然,另外一類人近年來也開始在海南慢慢聚攏,那就是“國際縱隊”——來自世界各地的老外。雖然在群體數量上還遠遠比不上國內遊客,但這些“國際臉”卻給海南增加了許多時髦元素,譬如衝浪。
在本刊試圖梳理海南建省25年間社會發展之時,我們不會忘記另外一類人群——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他們是這座海島變遷的重要見證和親曆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