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高血壓防治策略,包括針對處於不同危險分層人群進行分級預防,針對多重危險因素和靶器官損害進行全麵幹預。改善生活方式的非藥物治療是基礎手段,合理應用降壓藥物為重要手段,兩者同等重要,不可偏頗。 隻有這樣,才能使血壓平穩達標,才能消除或減弱心血管的危險因素,才能延緩和逆轉靶器官損害,最終達到減少總的心血管病死率和病殘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的目的。
第一節 針對不同人群的分級預防策略
心血管疾病的發展包括不同階段:第一階段為危險因素階段,包括高血壓、血脂紊亂、糖尿病、吸煙。第二階段為靶器官損害階段,也稱中間終點,包括左室肥厚、頸動脈內膜增厚、微量白蛋白尿、血管斑塊形成、血管適應性及彈性降低。第三階段為臨床疾病階段,包括冠心病、腎髒損害、卒中。第四階段為終末疾病階段,包括心力衰竭、腎功能衰竭、卒中後完全性功能障礙。
唐代大醫家孫思邈把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認為“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如果把靶器官損害比作“病”,那麼現代高血壓預治與上述三個層次十分類似,不僅要預防危險因素,還要預測患者在未來的10年、20年的發病風險和死亡風險,再根據不同危險程度劃分出不同的人群,對不同人群提,堅持“早期檢查、早期預防;無病則預防、有病則治療”防治結合的三級預防原則。
一、危險分層
(一)評估危險——需綜合考慮各種因素
危險因素的數目和嚴重程度共同決定了個體發生心血管病的危險程度,稱之為多重危險因素的綜合危險。心血管病綜合危險指多種心血管病危險因素所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包括冠心病和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危險總和。根據心血管病發病的綜合危險大小來決定幹預的強度是國內外相關指南所共同采納的原則。評估高血壓危險程度時,要綜合考慮心血管各種因素,對心血管危險因素、靶器官損害、糖尿病和並存臨床疾病等進行綜合評估。
1、是否有危險因素?
(1)血壓分級:指南定義高血壓診斷標準是“未服抗高血壓藥物的情況下,經過兩次以上不同日血壓測量,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根據沒有經過幹預的血壓水平,成人高血壓分為1、2、3級;若患者的收縮壓與舒張壓分屬不同的級別時,則以較高的分級為準。單純收縮期高血壓也可按照收縮壓水平分為1、2、3級。
1級高血壓:收縮壓在140~159 mmHg之間,舒張壓在90~99mmHg之間。
2級高血壓:收縮壓在160~179 mmHg之間,舒張壓在100~109mmHg之間。
3級高血壓:收縮壓在≥180 mmHg,舒張壓≥110mmHg之間。
(2)發病年齡:男性>55歲,女性>65歲
(3)吸煙
(4)血脂異常:TC≥5.7mmol/L(220mg/dL)或LDL-C>3.6mmol/L(140mg/dL)或HDL-C133mmol/L (1.5mg/dL),女性>124mmol/L(1.4md/dL) ]和尿蛋白排泄率增加出現蛋白尿(>300mg/24h)。
(4)外周動脈疾病:外周動脈疾病包含一係列非心腦血管而是供應肢體血液的動脈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引起的疾病。動脈粥樣硬化仍然是影響主動脈和其分支的最常見的疾病過程,主要包括頸動脈硬化症,雙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等。
(5)視網膜病變:靶器官損害中常見視網膜動脈普遍性或局灶性狹窄,因為這種征象在50歲以上的人群中十分普遍,並把眼底的出血和滲出以及視乳頭水腫歸為並存臨床情況。
(二)危險分層——對未來危險進行評估
判斷高血壓將來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不僅取決於患者的血壓水平,還要綜合考慮其它危險因素的存在情況、並存的臨床情況、靶器官損害情況。
1、低危人群:男性年齡<55歲、女性年齡<65歲,高血壓1級、無其他危險因素者,屬低危組。典型情況下,10年隨訪中患者發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險<15%。
2、中危人群:高血壓2級或1~2級同時有1~2個危險因素,病人應否給予藥物治療,開始藥物治療前應經多長時間的觀察,醫生需予十分縝密的判斷。典型情況下,該組患者隨後10年內發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險約15%~20%,若患者屬高血壓1級,兼有一種危險因素,10年內發生心血管事件危險約15%。
3、高危人群:高血壓水平屬1級或2級,兼有3種或更多危險因素、兼患糖尿病或靶器官損害或高血壓水平屬3級但無其他危險因素患者屬高危組。高危患者中包括冠心病和冠心病等危症。此類患者在未來10年內均具有極高的發生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綜合危險約20%~30%。
4、極高危人群:高血壓3級同時有1種以上危險因素或兼患糖尿病或靶器官損害,或高血壓1~3 級並有臨床相關疾病。典型情況下,隨後10年間發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險最高,高達≥30%,應迅速開始最積極的治療。
二、分級預防
(一)“養成健康生活方式,醫未病之病”——一級預防
“上醫治未病”,目前我們用過多的力量去針對疾病下遊,如藥物治療、介入治療及搭橋等,新技術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但它隻能針對高血壓已到晚期或有嚴重後果的情況。我們應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疾病的上遊,改變傳統醫療模式,重視以及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