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中層幹部不再是簡單的信息的傳遞者、過濾者,他要成為信息或者叫數據的處理中心,也就是說,在信息公開化、透明化的前提下,你要做的是從中歸納出有價值的判斷。其次,中層幹部不再是作戰命令的傳達者,而要成為所轄戰場作戰命令的發起者、執行者和終結者。做到了這兩點,一位中層基本上就能確定他的價值和地位。

砍中層,其實質是變中層,要讓中層幹部變得更加接近市場,更加實戰指揮。該恐慌的不是中層幹部,而是那些夾在指揮部與作戰部之間、既不能做指揮參謀,又不能到一線實戰的中間層。他們可能是未及轉型的文官,可能是有資曆卻沒實績的老人,也可能是即將被整建製淘汰的雞肋部隊。總之,他們的被裁,實質是因為他們已成企業的累贅。

成為組織中“有用的人”

包括S公司的產品經理在內,大多數人並不相信海爾的中層幹部真的多到有一萬之眾需要裁減,這隻是掌門人為了減少社會負麵影響的一種政治智慧,顯然,“裁減一萬員工”和“裁減一萬幹部”給社會公眾的情緒反彈是截然不同的。但是,海爾拋出這顆炸彈對於每一位企業人的震動是有益的,它迫使每一個人都去反思,不管你身居高管還是基層,能不能是成為企業組織當中“有用的人”?

這個命題遠比“中層危機”來得真實,它的本質是,你必須成為企業這台機器中的動力,成為能量的一部分,否則日子將越來越難混。

在越是大型的企業組織,搭便車越容易,南郭先生總是能找到藏身之地。但是一旦這個組織把業務單元細化,搭便車的概率就銳減,濫竽充數者很快將原形畢露。海爾史無前例的“革命”事實上在傳達這樣的信號:即使恐龍級的公司,也得調動起身上的每一個細胞參與競爭。沒有人知道海爾的變革能否成功,但它展示的方向是未來的大勢所趨。

即使像S公司這樣成功執行產品經理製度的公司,也從來不代表中層幹部的高枕無憂,恰恰相反,這是一個榮耀極大壓力也極大的層級,每一年都會有優勝劣汰,評判的標準極其簡單,那就是實實在在的業績。他們不是企業與市場之間隔離的“烤熟的鵝”,而是被競爭烤到焦頭爛額的“鵝”。不得不承認的是,公司的成長,恰恰需要這樣的“鵝”。

不管是海爾還是S公司,最終都會告訴我們,值得討論的不是要不要中層幹部的問題,而是要什麼樣的中層幹部的問題;不是中層如何定額的問題,而是中層如何定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