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曬時代:消費者的“意”與企業的“利”(3 / 3)

如果說消費者對企業、對產品的看法和評價,我們稱之為消費者的“立言”,那麼企業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可以稱之為“立己”。企業隻有時刻關注消費者的評價和看法,敬畏消費者的言論並且從消費者的角度來“曬”自己才能建立起強有力的企業品牌形象。

【職業篇】

主持人語:當下營銷者對曬時代的消費模式以及溝通方式的困惑,恰恰源自營銷者的自我散亂和難以平靜的心。不要問消費者要表達什麼,而應該問:作為營銷者,對消費者在網上或微信、微博上“曬”的一切,你自己感受到的是什麼?

少一些激情,多一些“同”情

文丨楊曉燕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從消費者個人層麵講,無論互聯網時代發生什麼,其實都沒有改變人性最基本的社會需求——表達自我。無論是孩童時期的玻璃球、小木槍,還是成年後的別墅、豪車、出國旅遊、網上農場種菜、鄉村歸隱、寫博客、發微信,甚至是煉瑜伽、禪修等,也都是人們自我表達的玩具變遷而已。

在這些不同時期的“玩具”中,雖然有的為了自娛自樂,但在當今物質化日益嚴重的年代,大部分“玩具”表達是“曬”給別人看。因此,如何找到總能保持有吸引力的表達方式,就成為人們想到之間的遊戲能否繼續下去的基礎條件了。

模式化失靈

互聯網時代隻是讓人們表達自我的方式更加眼花繚亂。人類在相互溝通發展曆史中,經曆過用語言和肢體動作表達自我的時代,也經曆過在營銷者的操縱下,用服飾名牌和符號物品(商務人士用名片)表達自我的時代。這些自我表達的方式都受製於社會交往過程中,對方的即刻反應的影響,雖然誤解和誤判都在所難免,但自我表達方式的模式化特征還是比較容易識別的,這對營銷者是好消息,隻要找到這些少數模式化的自我表達方式,並設計富有創意的傳播策略,營銷流通的效果就不會太差。

而如今,互聯網技術和智能移動通信工具的出現,讓人們獲得了“肆無忌憚”地表達自我的機會,人們紛紛曬出自己的各種情緒,而這些情緒又相互或疊加、或糾纏、或衝突、或平複,最終營造出難以辨識的複雜的自我表達方式,營銷者似乎使出渾身解數也難再找出消費者的心理規律,並因此開始困惑:消費者究竟要表達什麼?他們“曬”的是什麼?

從根本上說,試圖從消費者那裏獲得對這一問題的是答案是徒勞的。因為,“相由心生”。《正見》的作者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說,一切現象都是觀察者和思考者自己的內心投射(projection),也是自我的持續感知(perceptions)而已。不要問消費者要表達什麼,而應該問的是,作為營銷者,對消費者在網上或微信、微博上“曬”的一切,你自己感受到的是什麼?當下營銷者對互聯網時代的消費模式以及溝通方式的困惑,恰恰是源自營銷者的自我散亂和難以平靜的心。

取正見舍邪念

然而,如果靜心觀察和體會一下,就不難發現,如今,無論是什麼樣的媒體,營銷者通過電影、電視劇、小說、歌曲、廣告等,向消費者傳遞的是愈發地充滿矛盾、衝突、刺激和妄想的信息。其結果是:看電腦、刷微信,消費者“曬”的東西多是陰鬱的不滿、壓力、抱怨和鬱悶,似乎這個世界上的人都對不起自己;還有就是明目張膽的炫示、炫耀和說教,似乎這個世界上的人都不如自己高明;更有險惡的謠言、謊言和謬見,似乎這個世界上別人都是傻子。這一切也都與營銷者不無關係。

例如,某些國內的著名大學或者是主流電視媒體在宣傳自己時,總為不自覺地以身家財富作為衡量成功的標準,這樣的愚蠢而又缺乏社會責任的營銷策略將人們的物質欲望推向極致和瘋狂,相信大家都明白,這樣的策略對這些大學或電視台自己沒什麼好處,對社會環境的影響更加惡劣。比較而言,印度的塔塔集團是一家備受尊敬的大型跨國公司,這家公司贏得了許多讚譽,原因之一卻是將社會責任與公司的營銷溝通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例如,塔塔集團下屬的塔塔茶葉,其主打宣傳口號是“醒來吧!”這一口號不僅適合品牌本身的特點,還通過推出一係列公益廣告,敦促印度人民參加地方選舉投票和簽名承諾不行賄!

可見,營銷者要想真正理解互聯網時代的消費者行為,提高溝通效率,首先需要的是:少一些所謂的創新激情,多一些對消費者的同情,不要再試圖攪動消費者的欲望,而是幫助消費者平息日益被激起的欲望。例如:賣水的企業,如果還希望利用各種概念和噱頭來招攬消費者,隻能讓消費者更加散亂,而失去應有的信任和判斷,頻繁的品牌轉換將成為營銷者不得不麵對的陷阱,結果不會對任何公司、任何品牌有好處,反而會增加企業的成本和負擔,對環境的破壞也會更加嚴重。以2005年成立,2011年就被亞馬遜以5.45億美元收購公司為例,這家公司沒有開發任何新產品,也沒有創新什麼商務模式,其創始人看到是:剛生完寶寶的新媽媽們需要在網上搜索尿片,而這些新媽媽沒有意識到,她們需要的幫助絕不僅僅是尿片,她們還需要嬰兒服裝、玩具、書籍、床上用品等。因此,這家公司就在網上開設新媽媽們需要的與尿片有關的十類別商品的銷售網站,在統一的網站中,每一類產品都設立一個獨立的網站,而寶潔等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公司的品牌隻是這家公司的一個產品而已。這家公司的定位不是什麼創新者,而隻想成為目標顧客“可依賴的人”。

其次,不要忘記聽故事的欲望在人類身上就像對財富的欲望一樣根深蒂固。20世紀英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毛姆說:“有史以來人們就一直聚焦在篝火旁或者市井處相互聽講故事。這種欲望始終很強烈,這可以從當今偵探故事的泛濫中得到證明。”根據毛姆的觀點,如果營銷者希望與消費者有效地溝通,而又不失企業的社會責任和道德底線,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與消費者溝通,但要注意的是,在互聯網時代,人們開始喜歡“真實”的故事或者幹脆自己做故事的主角。時下流行的電視綜藝節目中,諸如“爸爸去哪兒”等親子節目,或以學齡前兒童為主要角色的節目開始泛濫,就說明曾經以明星為主的故事已再無新意,而在教育特別是子女教育問題日益複雜和富有爭議的環境下,這類節目的故事性的“真實性”明顯,因而引發人們的關注。另一方麵,普通消費者紛紛將自己的“故事”在朋友圈中曬給別人看,則是一種將自己或親人置於故事主角的溝通方式,例如,在微信圈中,有人“曬”自己孩子的日常故事,有人“曬”自己國外旅遊足跡、工作場景、會議或活動現場、美食經驗等,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故事的主角是自己。但也必須意識到,這也許僅僅是一種流行或者是時尚而已,營銷人員需要不斷發現新的故事線索和風格。

再次,在未來日益充滿不確定和風險的社會環境下,堅持不懈地堅守道德良心是最不需要策劃的有效策略。試問,有哪一家餐廳敢於宣稱不使用地溝油,哪一家食品企業敢於宣稱自己的產品不含添加濟,哪一家快餐企業敢於聲稱產品全供應鏈都符合嚴格的衛生標準?如果有這樣的企業,相信這樣的宣稱就足以打動消費者了。近日的“轉基因”問題引發廣泛關注,然而,在廣州的某一大型超市裏,想找到一袋標有“非轉基因”的大米都難,食用油也是如此,然而,在政府宣布禁止銷售轉基因大米和食用油後,這些超市裏似乎一夜之間就解決了這一問題,幾乎所有的食用油都戴上了“非轉基因”的標簽!對於沒有社會責任感,隻愛自己和家人的企業主、營銷人員,不要再妄想用什麼樣的“溝通策略”吸引消費者了,如果他們成功了,這個社會就會更加混亂,他們自己受到傷害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了。對於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來說,如果營銷者就如同麵對自己的親人一樣,真誠地、動人地講述消費者喜歡的故事,以消費者為故事主角,與消費者溝通不難。

專題編輯: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