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排毒治療方法
中國中醫學博大精深淵遠流長,從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亞細亞大地之時,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點到麵連接起來,形成燎原之勢,逐漸的融化在文明時代的光華之中。從此,中國醫藥學的文明史開始了。
早在兩千年以前我國的醫學就完成了它的基本體係。如集生理學、病理學、治療學於一身的《黃帝內經》、對於急性病和熱性病都有係統記載的《傷寒論》、闡述慢性病治療法的《金匱要略》,以及關於藥物學基本理論的《神農本草經》等等,這些都是我國基礎醫學的重要文獻。兩千年來,我國的醫學就憑借這些基礎,不斷地延續發展;當然這期間也有不少新的發現。現在將各種排毒治療方法分類說明於下:
一、湯液法——這是利用各種植物、動物、礦物來治療疾病的方法。一般所謂漢藥,有丸、散、膏各種藥劑,但口服的藥劑,多半為湯液。湯液可以說是藥物治療用品的總稱。在我國有一種說法“有四隻腳,而不能吃的,隻有桌子而已”,可見在中國,食物種類繁多,製作湯液的材料,更是不勝枚舉。隻要是湯藥必能食用,能食用的都可以算是食物,所以湯液與食物並無多大的差別。傳說製作湯液的始祖——伊尹,是個出身廚師的宰相。
二、針灸——此乃以針灸刺激某部位經穴(渦)的疾病治療法。針是以金、銀、鐵等製成的;施灸時要使用艾草。用針灸治療疾病,不但效果奇佳,而且不會有任何痛苦,這點許多有的外國友人驚歎不已。
三、按摩——按摩的方法有捶打、施壓及揉擦三種。有很多人都將按摩與“馬殺雞”混為一談,這是錯誤的觀念。事實上,“馬殺雞”起源於西洋,它和我國傳統的按摩治療,大不相同。
四、導引——這是利用醫學上特殊體操的醫療方式,這種體操與太極拳有很密切的關聯。
五、食治——即食物治療法的簡稱,本書所要闡述的重點,就是這種食物治療法。
六、其他——除了上述幾種醫療方式之外,還有外治法及吸角療法與其他等等;由此可見中國醫學確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所謂外治法,就是將加工後的藥物,貼在患部表皮的治療方式;而利用吸葫蘆陰壓的方式,即吸角療法。
食療的曆史淵源
食療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缺少生活經驗,經常遭受自然環境和許多疾病侵襲,“茹毛飲血、饑不擇食”,有的時候將獵取的有毒食物誤食以後引起腹瀉、嘔吐等中毒症狀,偶爾又食用了其他食物使嘔吐。腹瀉症狀減輕或消除,這樣人們就發現了這種食物是止瀉的食物,因此,當人們在腹瀉時,就食用這些止瀉的食物,逐漸地人們積累了一些食療的知識,掌握了食物治療疾病的性能。
我國周代已有食醫的分科。《山海經》中曾記述吃各種禽獸、魚、鳥、草木,除可令人不饑以外,還能治愈癘、瘧、瘺、狂等症。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素問·藏令法時論》中指出:“毒物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意思是說,藥物的氣味都不免帶有偏性,隻是在人體陰陽偏盛有病之時,藥物才能以偏救偏。但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還應當配合飲食來扶正培本,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藥療與食療對人體的作用,各有所長,但兩者都是治療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
到唐代,飲食療法已經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就有食治篇,這是現存最早的食療的專篇。它分果實、菜蔬、穀米、鳥獸四類敘述。其序雲:“食能排邪而安髒腑,悅神爽誌以資氣血。若能用食平屙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
孫思邈的學生孟銑,集唐以前食療之大成,編成了《補養方》,後經孟銑的弟子張鼎增補,改名為《食療本草》。此書把食療向前推進了一步。可惜全書早已亡佚,隻在敦煌發現所存殘卷。就殘卷而論,內容精審,材料豐富,對食物的鑒定、藥性的甄別,都合乎科學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