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為什麼不吭聲?
直麵現實
作者:丁學良
我在中國的好幾個機場都觀察到這樣的現象:到了應該登機的時候,什麼消息都沒有,然後就說誤點了,繼續沒有任何消息。誰都不吭聲,沒有任何人出來解釋飛機為什麼誤點。
旅客先是感到暫時的困惑,然後覺得著急,第三步終於變得焦慮。到了焦慮階段,他們就開始主動去詢問,然而即便你主動去問,也問不出個所以然來。然後到了第四階段,就出現了與和諧社會截然相反的現象:雙方吵起來,甚至打起來了。在過去的幾年中間,這樣的報道已經出現了好多次。
目擊這種情況,我一開始感到不可思議,為什麼機場在關鍵時刻不吭聲呢?這種行為方式和國際慣例完全不同。稍微好點的機場,如果飛機晚點,往往在預定登機的時間之前半小時就開始廣播。這也很簡單。該登機的時候不能登機,你一定是要一個解釋。或者是工作人員拿個喇叭出來講,或者在登機口掛一個牌子,有的時候是顯示在電子屏幕上,解釋延誤的原因,到底是天氣不好還是飛機晚到,或者是機械原因,還是飛機調度問題。服務更好一點的話,還要通告大概會延誤多長時間。
一個明確的信息能有效緩解乘客的焦慮,消彌衝突。為什麼我們的機場就做不到呢?我考慮這個問題好幾年,終於得到了結論。中國機場的作風是從哪兒學來的?他們是從政府官員那兒學來的。許多政府官員處置突發事件的時候,最習以為常的方式就是不吭聲,不披露消息,不提供解釋。人跟動物最大的區別之一是人必須依靠信息來行動。人必須通過信息來互動。你不給他信息,就會造成非常緊張的和激化的互動方式。因為他們不吭聲,許多本來不大的事件,最後釀成了大的衝突。
有些官員大概以為,隻要不吭聲,事情就可以瞞過去了。但是他沒有想到,這種方式在20世紀初差不多還能管用,到了20世紀末、21世紀初早已經不行了。從20世紀的後半葉開始,政治學界開始研究“良治”,良好的公共行政治理有很多標準,但“透明度”一定會排在前三位之中。透明度就是政府要在足夠早的時候發布信息。不僅要發布,而且要解釋;不僅要及時,並且要保真。
不論年齡大小,教育水平高低,公眾都有吸收信息、理解信息和使用信息的基本能力。如果政府不能及時給出真實的信息,就在鼓勵人們相信最壞的信息。所以會有謠言。任何一個地方謠言盛行,責任不在民間,而在控製信息的官員和機構。
每年中國都要發生數萬起大小群體事件,乃至於暴力事件,其中相當一部分可以在早期化解掉。為了小矛盾不要變大,“文的矛盾”不要變成“武的衝突”,“武的衝突”不要引發成“流血的暴力”,最重要的事就是盡早披露真實的信息。
2008年中國通過了《信息公開條例》,但到目前為止,這個法規並沒有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因為要讓這個法規行之有效,需要另外兩個環節的配合。第一,任何一個公民或者機構要求政府公開信息,如果政府拒絕公開或者有意誤導,必須加以追究和懲罰。沒有這個環節,這個法律就隻是沒有牙的老虎,咬不到任何人。第二,如果政府機構沒有能力在第一時間裏發布信息,他們就不應該壟斷信息傳播和發布的渠道。既然政府無力發布真相,就必須允許民間的信息渠道發揮替代作用,不然就無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權。
政府拒絕發布信息,同時壟斷發布信息的渠道,就為社會矛盾激化和暴力準備好了最好的條件。1950年代的時候,著名的經濟學家米達爾曾對蘇聯的高級官員說,權力的壟斷和資本的壟斷一樣可怕和有害;甚至更可怕,更有害。SARS之後,我曾經講過一句話,在21世紀,信息的壟斷造成的可怕和有害的後果是資本壟斷和權力壟斷的相加。因為信息是資本和權力運作的要素和基礎。
回頭來看,中國機場裏之所以頻頻發生衝突,不正是因為那些掌握了信息的人,有意無意地把信息當作自己的壟斷資源嗎?
【紫陌紅塵薦自《中國改革網》2012年5月20日/王 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