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支撐兄弟倆的家,這個女人是命苦還是在造福
萬家燈火
作者:陳潔瑾
2015年的大年夜,謝鳳清和徐祖恩夫妻兩人依舊像往年一樣,把徐祖恩的弟弟和弟媳婦接到了自己家裏一起吃年夜飯。謝鳳清忙進忙出,準備了一桌的飯菜。弟媳林妹拍手說:“嫂嫂做的都好吃。”謝鳳清像哄孩子一樣摸了摸林妹的頭發:“你喜歡就好。”一旁的小叔子看著這一幕眼眶泛紅:“嫂嫂,我們家多虧了你,沒有你我們可能早就活不下去了,我除了說謝謝什麼也做不了。”“一家人說什麼謝。”謝鳳清倒有些不好意思了。這時,老伴徐祖恩也忍不住開口了:“你當得這句謝謝,我也要謝謝你,你嫁進我們徐家受苦了,我們家少了誰都可以,唯獨不能少了你啊……”
陰差陽錯促成的婚姻
50年前,18歲的謝鳳清剛從中專畢業,她從老家鎮江到上海姑媽家小住一段日子。姑媽唯一的兒子參軍了,姑媽把謝鳳清當女兒一般,很想把她留在自己身邊。謝鳳清的姨媽姨父也在上海。有一天,姨父讓謝鳳清去他工作的嘉定江橋的供銷社。到了那裏,姨父把一個叫徐祖恩的小夥子介紹給她認識。謝鳳清這才知道姨父是安排她相親呢。
徐祖恩自身條件還是很優秀的。初中畢業時,學習成績優異的他是當年整個嘉定地區唯一考入上海重點學校——上海中學的學生。1961年,高中畢業時,徐祖恩很想上大學,但是他是家裏的長子,下麵還有兩個弟弟和兩個妹妹,家裏的經濟條件不允許他繼續讀書了。當時,也為了響應國家號召,他報名參了軍。23歲的他,剛退伍分配到供銷社工作。
在那個年代,大部分婚姻都是靠相親促成的,一般沒什麼不合適的地方,兩人就會繼續交往下去。謝鳳清和徐祖恩見了幾次麵,徐祖恩留給她的印象還不錯,人和善,整天樂嗬嗬的,但是女孩子總是會想得多一些也遠一些。謝鳳清明白,結婚不單單是兩個人一起過日子,如果真的跟徐祖恩結了婚,那就是嫁給他的家。徐祖恩家所在地當時屬於上海郊區,村裏哪家富哪家窮,看房子就知道。富有的人家房子就造得大些。徐祖恩家的房子特別小,人口又多,一家人簡直就是擠在一起過日子。謝鳳清倒不是嫌貧愛富,那個年代對於經濟條件並不那麼看中,她隻求日子能過得去就行了。隻是徐祖恩家的條件太差了,他家的大鍋飯,謝鳳清也吃不慣。想到嫁進徐家將要過的生活,謝鳳清害怕了。她不好意思當麵拒絕徐祖恩,就寫了封信寄給他。
或許一切都是緣分注定的,該走到一起的人無論怎樣都會在一起。謝鳳清想不到,她寄給徐祖恩的信被退回到了姑媽家。她至今也沒弄明白其中的原因,可能地址有誤。總之,徐祖恩沒有看到這封絕交信,信卻被姑媽看到了。姑媽跟謝鳳清語重心長地長談了一番。姑媽說,徐祖恩人老實,對父母家人都很照顧,這樣的人將來也會疼老婆。而且他有文化,在部隊曆練過,如今又有一份不錯的工作,這些都是他的優點,唯一的不足就是家裏條件不好,但嫁人關鍵看對方人品,這比什麼都重要,日子總會越過越好的。謝鳳清最終聽從了姑媽的建議。如果不是這封信陰差陽錯地沒有送到徐祖恩手上,那麼謝鳳清和徐祖恩的命運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結婚後的日子果不其然,很苦。不但住房擁擠,徐祖恩的收入其中一部分要交給父母,謝鳳清在村大隊裏做記分員,收入也不多,兩人日子一直過得緊巴巴的。家裏人口多,有時甚至吃不飽。謝鳳清決定嫁給徐祖恩之前就做好了吃苦的準備,但真的過上了這樣的日子,她還是委屈得忍不住流眼淚。她想不到嫁到了上海,日子過得還遠不如在家的時候。謝鳳清的父母心疼女兒,把省下的全國糧票都給了女兒。謝鳳清拿著父母給的糧票,最後全都交到了公婆手上。謝鳳清雖然很想把自己的小日子過好一點,但她嫁進了徐家,就是這個家的一份子,她不可能也吃不下這份獨食。徐祖恩是個老實人,說不來甜言蜜語,他清楚謝鳳清跟著他吃苦了,他隻有賣力工作,希望有朝一日憑自己的努力改善家人的生活。
結婚一年後,謝鳳清和徐祖恩的兒子就出生了。兒子的出生給這個家帶來了喜悅,卻也增添了一份負擔,尤其是對謝鳳清而言。徐祖恩在供銷社工作,經常要出差、值夜班,不在家的日子居多。謝鳳清獨自帶孩子,還要擔起兒媳和長嫂的責任,日子過得非常辛苦。
長嫂照顧小叔子一家
在窮苦的生活中,謝鳳清期待著生活會越過越好,可是偏偏事與願違。徐祖恩有個比他小6歲的弟弟,從小因為得了小兒麻痹症落下了殘疾,雙腿行動不便,一直要靠家人照顧。謝鳳清在結婚前就知道徐祖恩有這樣一個弟弟,她作為長嫂肯定要擔負起照顧這個小叔子的責任。尤其是公婆年紀逐漸大了,她更要對這個小叔子多些照顧,幫他洗衣服,照顧他的吃喝。
小叔子到了適婚的年紀,他說想娶老婆了。謝鳳清當然希望有個人可以照顧小叔子,可她也知道像小叔子這樣的情況,要找老婆是很難的。讓全家人意外的是,小叔子很快就把女朋友帶回了家。這個女孩姓林,謝鳳清就喚她林妹。第一次見麵,謝鳳清和徐祖恩就發現林妹有些特別,老是粘著小叔子。那個年代的人還是很含蓄的,很少有人會在眾人麵前表現出親昵的舉動。家裏人猜測林妹是人們常說的花癡,等結了婚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