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烏梅湯:烏梅10枚,紅糖適量。將烏梅加水500毫升煎湯,加紅糖適量,以之代茶,每日飲數次。
d病情不重者可口服抗生素如黃連素、氟呱酸及助消化藥如酵母片、胃蛋白酶、乳酶生,也可以配合服用穀維素、維生素B、維生素C,腹瀉次數較多,可加服腸道收斂劑。
中成藥及單方驗方也有良好的效果。如可服保和丸,每次2丸,每天2次;藿香正氣水,每次4~10毫升,每天2次。也可用大蒜三小瓣,米醋一小杯(約100毫升),將大蒜搗爛,和米醋緩慢咽下,或鳳尾草(幹用)30~60克,(生用)60~90克,水煎服。
若腹瀉次數過多,腹痛較劇,並出現發熱高,精神變差,皮膚失澤等脫水症狀時,一定要及時去醫院診治。
(4)汗斑
夏季6節氣,有些人身上會出現一些大小不等的片狀脫色斑,上麵常附有細小脫屑,可有癢感,出汗後更明顯。人們常將此誤認為出汗後的斑漬,俗稱“汗漚的”,其實這是一種由真菌引起的皮膚淺表角質層慢性的輕度感染,醫學上叫作花斑癬。它的皮損特征為散在或融合的淡色或著色區上有糠秕狀脫屑,好發於胸、腹、上臂及背部,有時也可波及到麵、頸及其他部位。因這種真菌喜歡在濕熱環境中生長繁殖,所以夏季更易患此病。有一定傳染性而較難根除。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這種病痛苦不大,所以常常被忽視而延誤治療。特別是由於本病皮損的特點是脫色,有時會被誤認為白癜風,而加重患者的精神負擔,甚至導致誤治,因此最好的辦法是有了類似皮損及症狀,盡快到醫院診治。常用的藥膳治療如下。
①預防措施
a.加強個人衛生,勤換內衣,常洗澡。
b.患者所著汗衫短褲宜煮沸消毒。
②治療方案
a.生地綠豆煲豬大腸:生地30克,綠豆90克,陳皮1角,豬大腸1條,幼鹽少許。將豬大腸去掉脂肪黏膜,用食鹽醃搓擦,用清水洗幹淨:切成一段一段,備用。生地、綠豆、陳皮分別用清水洗幹淨,備用。瓦煲內放入適量清水,先用猛火煲至水滾,然後放入以上全部材料,改用中火煲2小時左右,加入幼鹽少許調味,即可以飲用。
b.生魚湯:生魚l條,蒼耳子、蒼耳葉各適量。將魚去腸髒,以蒼耳葉塞滿魚腹,蒼耳子置鍋內,魚放其上,加水,文火煮熟,去皮骨清服(不加鹽醬)。
(5)腳氣
腳氣又叫腳濕氣,產生腳氣的好發於成年人,多發生在夏秋季節,可互相傳染。
本病病因主要是公用足盆、拖鞋、水池洗腳等相互傳染。尤其是穿膠鞋、球鞋、塑料鞋者更易傳染。夏季6節氣天暑地濕,若久居濕地,感染濕毒也可發生腳氣。
①預防措施
a.經常保持足部的清潔幹燥。
b.盡可能不穿膠鞋、穿布鞋或涼鞋。
c.每晚洗足後撲一些痱子粉或枯礬粉。
d.腳盆、腳布、拖鞋等用具患者要有專用。
e患腳濕氣者穿過的鞋襪,最好用開水燙過或在陽光下曝曬。
②治療方案
a肪風、荊芥、五加皮、大風子、紅花、地內皮、皂角各10克,明礬(研末)5克。將以上中藥用醋l公斤浸泡24小時。每晚用藥液浸泡患處15分鍾,連用10天。
b.黃連、黃柏、枯礬、樟丹、陳皮、石膏、官粉各10克,冰片5克。將藥共研細末,過篩,加香油適量調成糊狀,敷於患處。此方對糜爛化膿型腳氣療效佳。
c雙花20克,地丁15克,蒲公英10克,紅花10克,川芎l0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將藥加水浸泡半小時後放入鍋內,水沸後文火煎半小時,趁熱熏洗患處,每次30分鍾,最後,取藥渣適量敷於患處。每日早晚各一次。效果顯著。適應症:腳氣感染;跌打損傷;癰瘡腫毒。
d.廿硝30克,鴉膽子30克,冰片30克,白礬50克,雄黃30克,斷爐甘石30克,凡士林500克。將藥碾成細末,過120目篩,再把藥粉同500克凡士林調和均勻,裝瓶備用即成。治前把1000ml開水倒入臉盆,放20克食鹽待溶化,等水溫適宜,放進患腳泡洗30分鍾,擦幹後再塗藥膏,用手反複揉搓,以疏通汗腺,使藥力直達病所。此法多適合燥脫屑型和水皰型足癬。若遇有濕性滲出糜爛感染者,照上方去掉凡士林,製成散劑,以藥粉30克,放入臉盆,倒入1000ml開水衝化,待水溫適宜,放進患腳浸泡30分鍾,擦幹後,取適量藥粉均勻撒在糜爛麵上即可,以上用藥1天2次。忌飲酒和辛辣食物。輕者治療l周,重者治療半月而愈,有效率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