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中醫心理學簡況(1 / 1)

中醫心理學的理論基礎源於古代哲學,當時已形成了心理學的思想,秋春戰國時期形成了—個完整的體係。以後,又經孫思邈、張子和、李時珍、葉天士等曆代醫家的闡發運用,世代相續而不衰。直至今天仍然用“心主神明”的理論來解釋複雜的心理現象。用“心”來表示人的智慧,人的心靈與精神世界。同時治療心理疾病。概括起來有以下諸種理論。

形神合一論——中醫學中的“形”與“神”是一個對立統一概念:“形”是指有形的物質,“神”是指自然界的變化規律。《內經》稱“陰陽不測謂之神”。在人體:“神”用來說明複雜的生命活動及各種各樣的生命現象,中醫認為“神”不能脫離形體而獨立存在,形神具備是人體生命的象征,形神分離就意味著死亡。

心主神明論——中醫學認為“神”的一切活動都由“心”來主宰,稱為“心主神明”。在中醫學中“魂”、“魄”、“意”、“誌”均屬神的範圍。“魂”是指在“神”的指揮下的一種快速反應,亦步亦趨的低層次的精神活動,常和睡夢有關。“魄”是指與生俱來的一些本能活動和感覺功能。“意”和“誌”則是指記憶力和記憶力的保存。

心神感知論——中醫認為人體所有感知覺都由“心神”主導,並通過經絡與感覺器官(目、耳、鼻、舌、身)相聯係。

五髒情誌論——是研究情誌活動與髒腑關係的理論,“喜、怒、思、憂、恐”稱之“五誌”。七情五誌是人類情感過程中所產生的不同情誌變化。中醫學認為情誌活動是內髒功能的反應,是以髒腑為物質基礎的,情誌活動與五髒的關係為:肝在誌為怒、心在誌為喜、脾在誌為思、肺在誌為悲、腎在誌為恐。當髒腑功能發生變化時,人的情誌也相應發生變化,如肝氣盛時人易怒、心氣盛時人易喜、肺氣盛時人易悲、腎氣盛時人易驚恐等。情誌過急,又會傷及內髒,如怒傷肝、過喜傷心、憂愁傷肺、思慮傷脾、驚恐傷腎等。

陰陽睡夢論——是以陰陽學說為理論,從形神統一的唯物觀出發來解釋人體的睡眠及夢境。夢是一種睡眠中的特殊心理活動,中醫認為做夢時是人處在靜中有動,陰中有陽的狀態。一些正常的心理活動常常在睡夢中反映出來,如“甚饑則夢取,甚飽則夢予”等。對於和人體疾病病種有關的夢,中醫認為“淫邪發夢”,這種夢亦有一定規律,如病在上多夢騰飛,病在下多夢墜落,病在膀胱多夢如廁,病在前陰多夢性交(有時是人類本能欲望的反應);陰氣盛多夢涉水,陽氣盛時多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夢格鬥廝殺等。實際上沒有無夢的睡眠,但如果出現噩夢不斷、驚起夢遊、夜夜夢遺等就是病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