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生命,關注健康——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尤為重要
過去幾年間,我國居民的疾病結構正在發生變化。一些急慢性傳染病明顯下降,如流感、痢疾、肝炎等,相反一些非傳染性慢性疾病卻急劇上升。
2002年北京市生命統計結果表明,近10年來北京市人均壽命增長1歲,平均期望壽命已經超過75歲,死亡率在全國最低。但是,腦血管病變成為北京人的第一殺手,全市因糖尿病導致的死亡人數已經是10年前的2.4倍。研究發現,一些北京郊區的糖尿病患病率甚至超過了市區。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的發病年齡提前,青年人甚至少年人患了中老年疾病,並不罕見。年輕人動脈粥樣硬化發病率越來越高,發病年齡最小的為16歲,高分布人群在20~30歲,其中男性比女性高4.9倍;年輕人冠心病發病率占總發病率的4.3%。專家指出,由於高膽固醇血症和體重超重人群的增加,加之吸煙人群龐大,使得近10年來,我國居民冠心病的發病率男性增加了42.2%,女性增加了12.5%。國外資料表明,中年人體重超重是早死的危險因素。
國家衛生部統計中心報告,1995年,我國城市居民主要疾病病死率及構成中排名前十位的分別是:①惡性腫瘤;②腦血管病;③心髒病;④呼吸係統病;⑤損傷和中毒;⑥消化疾病;⑦內分泌、營養和代謝及免疫疾病;⑧泌尿生殖疾病;⑨新生兒疾病;⑩其他疾病。到了2006年,前十名排名則為:①惡性腫瘤;②心髒病;③腦血管病;④呼吸係統病;⑤損傷和中毒;⑥內分泌、營養和代謝及免疫疾病;⑦消化疾病;⑧其他疾病;⑨泌尿生殖疾病;⑩診斷不明。從疾病排序可以看出,心髒病和內分泌、營養和代謝及免疫疾病的排位提前了;新生兒疾病退出了前十位死因;2006年前十位死因中增加了診斷不明。
這說明在我國,惡性腫瘤和心腦血管病變仍然是危害國人健康的頭號殺手;營養代謝性疾病發病率增高,引起的死亡率增加。我們對於一些致死性疾病還缺乏認識,需要進一步地進行科學研究和探索。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和營養代謝性疾病都與人類壽命的延長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有關。
除了這些常見疾病外,還有一個絕對不可忽視的問題就是身心健康,我國每年因自殺死亡者為數不少。另外,人群中約有三分之一處於“亞健康”狀態,這在所謂“白領”人群中更為突出,公司“白領”、知識分子、企業老總、大中學生都是”亞健康”的高發人群。有調查顯示,27%的知識分子處於”亞健康”。“亞建康”大多表現為情緒緊張、心煩意亂、胸悶憋氣、夜寐不安、食欲缺乏、麵色無華、常感疲勞,而又查不出什麼疾病。
以上種種現象,反映了現代社會疾病譜的變化,也體現出我們健康保健工作的重點。眾所周知,目前治療高血壓、糖尿病的藥物品種越來越多,藥品的價格越來越高;治療冠心病、腦卒中的手段越來越多,醫療費用急劇上升。但盡管如此,有文獻報道,介入技術的開展和腔內支架的應用並沒有明顯地降低心腦血管病變患者的病死率。高血壓、糖尿病這類疾病的知曉率、治療率和達標率仍然很低。這些非傳染性慢性疾病問題的解決,不僅僅是藥物問題,更重要的是需要科學的知識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有糖尿病危險因素的人群發展為糖尿病患者降低一半左右。
健康同樣需要投資,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每年或半年做一次全麵體檢,就是一種理性的“投資”。了解自己,及時發現身體的異常改變,在醫務人員指導下,踐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克服和避免現代快節奏生活帶來的“不健康狀態”,使自己身體、精神和社會活動等方麵都處於真正的健康狀態。
在醫院黨委、院首長的支持下,我院的醫護人員在繁忙的工作之餘,積極撰寫醫學科普文章,宣傳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普及醫學科普知識,促進健康新觀念的普及,體現出醫務人員全心全意為患者、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這套叢書內容廣泛豐富,語言通俗易懂,選題是大眾關注的常見疾病防治知識。我們相信,無論是患者還是患者親友,或是健康人,閱讀這套叢書,都會有一定的收獲。同時,我們也真誠地希望廣大的讀者提出寶貴意見,無論是針對這套叢書,還是針對我們的醫療保健工作,我們都會認真傾聽和努力更正。
為此,我們真誠感謝閱讀這套書的所有的讀者,感謝在我們醫院就診的所有的患者,同樣,我們還十分感謝這套書的編者,尤其是人民軍醫出版社編輯秦素利博士,感謝她的辛勤勞動和她提出許多修改意見和建議,使得這套書更貼近實際,更具有可讀性。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6醫院
院長:鄒德威
政委:白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