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群利工作認真,平時無論在家還是上班,他都深入群眾,和群眾們多交流,多溝通。耐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群眾反映案件多發的地方,當晚的案發地就是一個平時老百姓反映較多的地方。楊群利本可以從一條大道返回所裏的,但他可能就是特地去那邊看一看是否有情況。誰知道,這個池塘竟成了他和戰友及親人永別的地方。
楊群利走後,全小組老老少少的人都來看他,務農在家的如此,即便一早要上班去的,也特地跟單位請了假來看看楊群利。吊唁的人中還有一位特殊的客人,她叫張*。張*現在在市區上班。聽說楊群利叔叔“走”了,她說什麼也要請假回來給叔叔送行。楊群利的家在歡興村群力,是個非常偏遠的角落,離村裏還有五公裏多的路。要在以前白色水泥路麵尚未鋪好時,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張*還清楚地記得,上幼兒園的時候,她和雙胞胎妹妹每天要走很長的泥路。但隻要順路碰到楊群利叔叔上班去,他總會背她們一段,送她們一程。
從群力村到鎮上去,靠步行,沒有半天是打不了一個來回的。10多年前,村裏家家種西瓜。一到賣瓜季節,怎麼把瓜運到鎮上去,運到市區去對農民們來說十足是個大問題。可是楊群利就利用當時在製藥廠當卡車司機的便利,跟單位領導事先請假好,方便時就利用“職務之便”,為鄰裏們把一車車、一袋袋的西瓜裝上車,運到市場上。最多的一次裝了足足有150袋西瓜。
楊群利的嘴巴特別“甜”,見到村裏的老老少少,人人都要打個招呼。像陸*珍這種上了年紀的老人,眼睛又不好,最怕人嫌棄。但每次路上碰到楊群利,他總會主動上前來攙扶她,而且還一個勁地跟她“阿婆長阿婆短”。
30多歲的青年在農村正是一個強勞力。像眼下這種農忙時節,正是強勞力最派用場的時候。家裏還有3畝多農田,父母年邁,每年的農活都是楊群利一人扛下來的。非但如此,鄰居家誰需要幫忙的,特別是扛糧食之類的重體力活,隻要楊群利知道,總會及時幫上一把。
楊群利的家很簡陋,不到那裏一看你還真難以想象。三層樓房就是前幾年借錢造的。客廳裏一張八仙桌,臥室裏除了一張老式床和一台電視機之外,沒有什麼值錢的家具。
即便這樣,有楊群利在的日子,一家5口還是過得和和美美。楊群利女兒如今已經參加工作,那年楊群利走的時候她才17歲,還在讀高二。妻子在某台資企業工作,雖然收入不高,但省著點花,日子還算過得去。
楊群利的家離鎮區很遠,為了女兒上學方便,為了妻子上班便利,他毅然從微薄的工資中拿出部分錢在鎮上租了一間房。楊群利隻有一個寶貝女兒。所以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女兒一人身上。女兒有什麼要求,隻要他能滿足,他都會答應下來。暑假,兒女要學電腦,他就把省下來的錢給她買了一台電腦。女兒臉上有一顆胎記,怕明年高考填誌願時受限。為了女兒的前途,他答應女兒要帶她上醫院做手術,先後3次到第九人民醫院接受治療。楊群利是個粗人,但女兒分明能從點點滴滴感受到父親如涓涓細流般流淌的父愛。楊群利做事永遠是先替別人著想,他永遠是女兒的好父親,妻子的好老公。
楊群利是個出了名的大孝子。早些年父親患肺結核住院,楊群利不顧通宵值勤的辛苦,輪到休息就會呆在父親的病床邊服侍他。父親怕沒錢治病,想早點出院。楊群利就想方設法借錢給父親付醫藥費。老人喜歡喝點酒,楊群利就每個月備足足夠黃酒。父親身體不好,他就遵照醫囑,給父親限量供應……
楊群利父親每每想起兒子的種種好處,滿頭白發的老人怎麼也抑製不住內心的激動,常常失聲痛哭。老人說:“23日下午,楊群利還是好好地出去的,誰知道這一走就再也沒回來。不過,他這麼做是應該的,這是他的職責,否則聯防隊員還要來做什麼?雖然他撇下我們先走一步,白發人送黑發人。但我為他感到自豪,感到驕傲,他沒給我這老頭子丟臉,他是好樣的!”老人文化程度不高,當區領導劉正賢、薛小明、袁曉林等前去慰問的時候,老人翻來覆去說的最多的也是這幾句話。
楊群利走了,他走得那麼突然,那麼勇敢,那麼令人懷念!他用愛滋潤著生他養他的鄉裏,他用忠誠實踐了治安聯防隊員的使命,他用生命維護了這一方土地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