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翻於道光三十年去世,在咽氣的那一刻,徐羽就在床前,他並沒有特別的傷感,而是俯身在哥哥耳邊說:“兄長此去,且置好田園,弟稍後即至,”徐翻點頭,含笑而逝。一年後,徐羽與世長辭!
徐家家規:親兄弟不分家;族長有長子擔任;不納妾;不貪墨;不嫖賭;不恃強淩弱……違者死後不準葬入祖墳。現在的族長徐添字文長,前清舉人,是徐敬川十四世孫。
於繼祖和徐家的交往要追溯到於繼祖在安慶跟隨劉銘傳賦閑的時候,當時徐添的父親徐枚在安慶做知府,他經常去拜訪劉銘傳,於繼祖因此就認識了他。二人說話甚是投機更兼同是河陽老鄉,所以倍感親切。之後徐枚又給於繼祖當了回媒人,把同是河陽望族的王家女兒說和給了於繼祖,二人遂成忘年之交,於繼祖對徐枚以“叔”呼之。於繼祖每一次回老家都要去徐府拜訪,這次也不例外。
於繼祖的馬車從東門進城,約有一刻鍾的路程就來到了徐府的南大門口,徐家的南大門左右各有一間門房,大門在中間,門楣上麵書有“徐家公館”四個鎏金大字。其實原來門楣之上是“尚書第”這三個字,清政府倒台之後,原本對清朝好感不多的徐添立即親書了“徐家公館”換下了“尚書第”
於繼祖下了馬車,和於廣源站在徐府門前。
這時,從門房裏走出一個二十歲左右的人,其人打扮得十分幹練,於繼祖向著這個年輕人說:“麻煩你進去稟告一聲,說於繼祖來拜。”
“是鳳鳴鎮於老爺嗎?”年輕人說話非常客氣而得體。
繼祖忙道:“不敢,正是在下。”
“於老爺來還用稟報嗎?請隨我來吧。”青年人馬上叫院子裏的人來牽馬卸車。
接著又向院裏的一個小廝說道:“快去怡怡堂稟告老爺,說鳳鳴鎮於老爺到了。”小廝一溜煙向北跑去。
真是不進徐府不知道什麼是富貴,徐府坐北朝南,房屋設計采用了安徽老家“三廳九棟”建築格式排列,前後共有六處門樓,門額都嵌有石匾,上書“少保第”“良輔亮弼”“碧桃依雲”等等。各門樓都采用通天石柱和石梁、石枋支撐牆體,底部是刻有蓮瓣花卉的石質須彌座。門樓的建築工藝精湛,上有磚石雕刻、鬥拱花飾,匾額的枋檁柱頭處也都雕刻有精巧圖案。
剛剛穿過第三道門樓,就見兩個個五十歲左右的男子從北麵急急而來,走到於繼祖麵前,前麵的那個人拱手道:“不知恩成兄駕到,有失遠迎,望乞恕罪。”
“哪裏哪裏,文長賢弟太客氣。”
旁邊的中年男子也上前說:“郭奉孝給於老爺請安了。”
於繼祖認識這個人,知道他是河陽的縣長,於是笑著說:“老父台何必這樣客氣。”
於廣源也上前問安,奉上一個禮盒,裏麵是彭玉麟的一幅手跡。
一番客套完之後,於繼祖對兒子說:“去後街看看你舅。”於廣源答應一聲,與徐老爺、郭縣長告辭後,步行而去。
徐文長徐老爺喊過兩個小廝:“去廚房告訴老吳,準備一桌好菜,有貴客來了!”又對另一個小廝說:“把燃兒和煥兒叫到怡怡堂,讓他們兩個認識一下我們河陽縣的大善人!”
三人邊說話邊向後院走來,在一片修竹隱映之中出現一個月亮門,進了月亮門就是怡怡堂了。怡怡堂名取自論語,“兄弟怡怡”之意。這裏是當年徐翻徐羽書畫之室,非熟識朋友徐文長不會在這裏會客。
一進門,就見一個大火盆放在屋子中間,裏麵的木炭燃得正旺,紅彤彤耀人眼目。客廳正北牆上掛著嘉慶帝親書的“乃兄乃弟是鄉是人”匾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