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腳的保健與人體健康(22)(2 / 3)

1.桃杏梔子方

【組方】桃仁、杏仁(帶皮)、梔子各7個,蛋清1個,麵粉1撮,燒酒半小盅。

【用法】將桃、杏、梔搗爛如末,與蛋清、麵粉、燒酒適量和勻,外敷雙足心湧泉穴,1日1換。

【功效】清熱解毒。

2.山梔黃連牛膝糊

【組方】生梔子5克,黃連4克,牛膝3克。

【用法】將上藥共研細末,溫水調為稀糊狀,外敷於右足心,1日1換,連續3天。

【功效】清熱解毒,引熱下行。

3.吳萸附子糊

【組方】吳茱萸、附子各等量。

【用法】將上藥共研細末,每取10~30克,米醋適量調為稀糊狀,外敷於雙足心湧泉穴,1日1換。

【功效】引熱下行。

4.黃連蓖麻仁糊

【組方】黃連5克,蓖麻子3克,蛋清適量。

【用法】將上二藥研為細末,蛋清適量調為稀糊狀,外敷於雙足心湧泉穴,包紮固定,1日1換,連續2~3天。

【功效】上病下取,引熱下行。

5.黃連糊

【組方】黃連適量。

【用法】將黃連研末,加清水適量調為糊狀,外敷雙足心湧泉穴,1日1換。

【功效】清熱解毒,適用於小兒赤眼。

鼻淵

鼻淵又名腦漏、腦滲,指鼻竅時流濁涕,經年累月不愈,如滴泉水,甚則涕出腥臭的一種疾病,類似於現代醫學的鼻竇炎、慢性鼻炎之類。

中醫認為,本病多為六淫外襲,膽熱上犯,脾經濕熱所致,當以清肺瀉熱,通行鼻竅為治,可選用下列足療方。

1.大蒜糊

【組方】大蒜。

【用法】將大蒜搗爛如泥,取花生大小1團置雙足心湧泉穴,用傷濕止痛膏固定,待足心有強烈刺激感時除去,1日1次,連續3~5天。

【功效】引熱下行。

2.附子蔥汁糊

【組方】附子、蔥汁各適量。

【用法】將附子研為細末,蔥汁適量調為糊狀,外敷雙足心湧泉穴,包紮固定,1日1換,連續5~7天。

【功效】引熱下行。

口腔潰瘍

口腔潰瘍是口腔上皮組織發生缺損而形成的一種疾病,具有周期性反複發作的特點,病人感覺潰處疼痛,發熱,進食困難等。

中醫認為,本病多為脾胃積熱,嗜食辛辣,火熱之邪上熏所為,或為肺腎陰虧,應火上衝所致,當以清熱瀉火,養陰生津,引火歸源為治,可選用下列足療方。

1.吳萸米醋糊

【組方】吳茱萸、米醋各適量。

【用法】將吳茱萸研為細末,每取3克,米醋調為稀糊狀,外敷於雙足心湧泉穴,用傷濕止痛膏固定,24小時後取下,或晚貼晨取,1日1次,連續3~5天。

【功效】引熱下行。

2.三子糊

【組方】萊菔子、白芥子、地膚子各10克。

【用法】將三子用沙鍋微炒至黃,研為細末,用米醋調為膏糊狀,外敷於雙足心湧泉穴,敷料包紮,膠布固定,每晚1次,連續3~5次。

【功效】引熱下行。

3.黃萸星連散

【組方】大黃40克,吳茱萸30克,胡連、南星各20克。

【用法】將上藥共研細末,每取藥末20克,加醋調成稀糊狀,每晚睡前敷雙足心湧泉穴,用敷料固定,翌晨除去,每日1次,5次為1療程,連續1~2個療程。

【功效】清熱瀉火,引熱下行。

4.細辛蛋清糊

【組方】細辛15克,蛋清適量。

【用法】將細辛研為細末,用蛋清適量調勻成糊狀,外敷雙足心湧泉穴,1日1換,連續2~3天,對頑固性口腔潰瘍可連續用3~5天。

【功效】溫腎降逆,引熱下行。

複發性口腔潰瘍

複發性口腔潰瘍又稱複發性口瘡或阿弗他口炎,多見於青壯年,女性較男性多見。臨床表現為口腔黏膜上反複出現孤立的、圓形或卵圓形的淺在潰瘍,可單發或多發,有劇痛,病程一般10日左右可愈。患者語言、進食均感困難,潰瘍麵多為黃白色,底淺,邊緣整齊,周圍有紅暈及水腫,常有複發。

本病多為肺腎陰虧,虛火上炎所為,當以養陰清熱,引火旭源為治,可選用下列足療方。

1.吳萸米醋糊

【組方】吳茱萸10克,米醋適量。

【用法】將吳茱萸研為細末,米醋適量調和稠糊狀,外敷於雙足心湧泉穴,用傷濕止痛膏固定,1日1次,連續5~7天。

【功效】引熱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