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沒有網絡,更沒有淘寶網,淘寶那細活兒,僅是靠眼光與運氣而已。
在這些淘寶群中,獨具慧眼的人恐怕是青樓一族了,這些風塵奇女子,淘出來的不是古玩字畫,而是淘出一個個頂天立地的英雄豪傑。
諸如:紅紼女淘出李靖;梁紅玉淘出韓世忠;陳圓圓淘出吳三桂……
至民國,小鳳仙又淘出了蔡鍔,隻可惜蔡鍔英年早逝,年僅37歲。小鳳仙聞訊,悲痛欲絕,寫下兩挽聯:
其一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其二
萬裏南天鵬翼,直上扶搖,那堪憂患餘生,萍水姻緣成一夢。
幾年北地胭脂,自悲淪落,贏得英雄知己,桃花顏色亦千秋。
其言之真,其意之切,其情之摯,字裏行間,略見一斑。
高山流水,蕩氣回腸,隨著《知音》一曲,蔡鍔和小鳳仙的戲說傳遍了大江南北。
鮮為人知的是,袁世凱和沈玉英的愛情故事才是《知音》一劇中的原裝正版,他倆真正演繹了“人生難得一知己"的千古佳話。
廢除帝製前一夜,這個僅當了83天的洪憲皇帝,問套著鳳裝的沈玉英:“卿想當皇後乎?"
“想,"沈玉英不睱思索地應道。
袁世凱哈哈大笑,道:“一個青樓女子也想當皇後"。沈玉英也笑著啐道:“你這個老流氓能當皇帝,青樓女子為何不能當皇後?"
就這樣,倆人卿卿我我,相擁至天明。
這段對話可能是後人虛構的,但老流氓和青樓女子的故事是真實的,袁家那些風流的事兒,就從這裏說起……
1879年秋闈,袁世凱再度名落中山,自忖嘔心瀝血,寒窗苦讀多年,居然時運如此不濟,徒惹眾鄰鄉黨恥笑,一怒之下,焚燒了書籍詩文,仿漢班超擲笑歎道:“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安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娛光陰耶。"
袁家是河南項城名門望族,家境殷實,袁世凱的嶽父於鼇是河南沈丘一個真正的土豪,雙千頃牌,富甲一方。按理說,即使袁世凱不能鯉躍龍門,也是衣食無憂的。但少年時就能吟出“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詩句的他,豈甘伏爪於鄉下土丘?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抱負,他決心外出闖蕩,打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
北京、揚州、天津、濟南等地都遊學過,已枯然失味,唯是上海未曾涉足,這個十裏洋場,讓他向往已久。讀書時,他多次聽過堂叔袁保桓等人說起,這座有著“東方明珠”之稱的城市,是何等的燈紅酒綠、紙醉金迷……
袁世凱老婆於氏相貌也算端莊,粗識文字,但不喜打扮。有一次,她穿著一件比較花哨的衣裳,意欲取悅丈夫。袁世凱見她別扭的樣子,笑著逗道:
“紅裙綠袖,倒像馬班子。”
馬班子,河南話是指青樓女子,於氏一聽惱了,回應道:
“我不是馬班子,我是有娘家的。"
意思是說我是良家女子,你可不能罵我是青樓女子嗬。
然而,這句話深深地刺傷了袁世凱,因為他是袁保中的姨太太生的。在一個名門望族裏,類似這樣的出身,或多或少地受到族人的歧視甚至欺淩,故袁世凱認為於氏出言刻薄,心裏厭惡,自此疏遠。
這次焚書棄學,於氏不可奈何,隻好抱著年僅一歲的袁克定,雙眼淚汪汪地送丈夫出門。
上海四馬路,始建於鹹豐年間,同治時已是一條長達1400多米的、瀝青混礙土築成的繁華大道,街道兩旁,洋樓鱗次櫛比,招牌鋥亮耀目。有酒樓的;有洋行的;有藥店的;有旅館的;有書店的;有戲院的;有報館的……林林總總,令人眼花繚亂。
街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其間混雜著拉黃包車的,賣各式各樣地方小吃、商品的小販們,吆喝聲此起彼伏,嘈嘈切切。繁榮之景,不亞於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