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經濟衰退的力量

傑出領袖都曉得戰爭可以決定輸贏,而企業高管在忙於應付經濟衰退以來的各種挑戰時,卻越加難以確定該采取何種方略。

很多人都擔心這場曆經27個月的經濟衰退在美國還遠未結束,也有人認為,盡管經濟出現複蘇跡象,卻有可能隻是曇花一現,他們還需為經濟二次探底做好準備。幾乎所有的企業領袖都不願承認這樣的事實危機之後的世界將很難再因循從前的秩序,企業家們必須重新調整組織架構以適應“新規則”。遺憾的是,正如身處沙場的將軍一樣,高管們太過熱衷“短兵相接”,卻看不清未來。

更為不幸的是,相關策略研究也寥寥無幾,無法為企業提供擺脫經濟衰退的方法。本期《哈佛商業評論》封麵文章特別研判了4700家上市公司,並進行曆史上三次經濟衰退分期比較研究,這三次衰退期分別是1980—1982年、1990—1991年和2000—2002年。

研究結果表明,在經濟衰退中得以存活的公司大都發展緩慢,隻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企業會在衰退後走向繁榮。而在衰退中大力裁員並削減成本的公司往往難成日後的勝者,那些在衰退期間敢於大手筆投資的公司也不一定如願以償,特別是那些衰退前的業界翹楚,多數都會在衰退期間大嚐苦果。隻有那些精於財政平衡並謹慎投資的公司才能迎來衰退後的春天。

歐洲引擎——德國

歐洲一向被世人看作是個經濟模式僵化、雇員擁有高福利卻又怠於工作、工業基礎陳舊且發展低迷的大陸。然而作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德國的成就卻令人刮目相看。

十年前,德國還是個“歐洲病人”,受困於經濟低增長和高失業的兩難境地中,一些大型製造企業紛紛將生產基地轉移到低成本地區。如今,盡管全球仍處於經濟衰退中,德國的失業率卻比五年前要低,而德國近期雖將第一出口國的位置讓給了中國,它的出口形勢卻一直向好,甚至今年的貿易順差情況也將好於中國。

在德國的驕人戰績下,世人對於歐洲的頗多微詞便顯得有失公允。而在其他歐洲人眼中,無論從地緣還是政治地位上看,德國這個強大經濟體都是名副其實的歐洲中心。不過德國的強大也給鄰國帶來麻煩,這是德國需要留意的問題。

比如,德國的經濟成就雖得益於其有效控製成本和發展出口業,但它也得承認,成功的取得一部分緣於鄰國付出的代價。自歐盟統一貨幣後,購買德國產品的鄰國便無法再通過本國貨幣貶值來保護自家產品,從而導致德國產品的競爭力無形中提高。同時德國人又比歐元區其他國家的人更看重儲蓄,這也令其受益匪淺。

有線電視複仇

很早以前,矽穀的一些小公司曾幻想獨占未來的電視業。很快他們的這一願望落空,因電視可以無處不在。如今,無論電腦還是手機都可成為電視接收設備,而通過網絡接收電視信號顯然比有線電視更為便利,因後者沒有前者那樣便利的數字接入口。

不過,隨著電視業不斷發展壯大,有線電視反而一躍成為業內主角,在美國,有線電視公司一年要向內容提供商付出高達320億美元的費用。而那些開拓電視業的網絡新兵們的航船卻始終未見起錨。

那麼,因何緣由導致網絡不敵有線電視呢?時代華納和康卡斯特公司(美國最大的有線電視傳輸公司)或許能給出部分答案。在吸取了蘋果公司巧取唱片公司之利的教訓後,像時代華納和康卡斯特這樣的有線電視業霸主開始調整經營策略,它們簡化有線電視接收程序,使訂閱客戶得以免費收看。它們還擴大收看設備的種類,從而獲得了網絡電視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