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互聯網+醫療 醫療領域的大變革(1 / 3)

互聯網+醫療 醫療領域的大變革

熱點追蹤

互聯網+藥品流通給相關利益方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網上藥店作為藥品流通的第六大終端逐漸被業界所接受。如果說2012年天貓醫藥館上線被認為是網上藥店的第一個風口,那麼,2014年5月CFDA發布的“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則被認為“如能落地實施,對中國醫藥行業和醫療體製都是一次意義深遠的革命”。2015年7月4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給目前勢頭火熱的“互聯網+”領域帶上“官方認證”的帽子。

如今政策正式落地了,還會有多少企業“相中”“互聯網+醫療”呢? ”

《意見》指出,到2018年要實現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健康醫療、教育、交通等民生領域互聯網應用更加豐富;到2025年要實現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互聯網+”產業生態體係基本完善,“互聯網+”新經濟形態初步形成,“互聯網+”成為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意見》明確了“互聯網+”的十一個重點行動領域:創業創新、協同製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務、高效物流、電子商務、便捷交通、綠色生態以及人工智能。

指導意見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全麵呈現了醫改決策層當下對互聯網+醫療的思考圖景。總體而言,互聯網在健康醫療等社會服務領域應用的目的可以概括為兩點:便捷和普惠。

更值得注意的是,國務院的指導意見出台之後,互聯網+醫療不再是一個完全抽象的概念,而是已經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

互聯網+醫療的基本內涵

首先是基於互聯網的醫療衛生服務。關於互聯網究竟能夠提供怎樣的醫療衛生服務邊界上並不清晰。雖然當下的政策並不允許在線診斷的發生,但是有很多在互聯網醫療領域的創業者相信,在線診斷是發展趨勢。

當然,這樣的分歧隻能留待時間去解決。但很明確的是,基於互聯網的醫療衛生服務需要一個必備條件,這就是信息共享。否則在傳統的由信息孤島組成的醫療體係中,互聯網幾乎起不到任何作用。

第二點是便捷的服務。互聯網在其他領域應用所產生的最明顯的作用就是便捷,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發展起來之後,這種便捷性再一次大大提高。

從已有的實踐看,移動互聯網在預約診療、候診提醒、劃價繳費、診療報告查詢、藥品配送等都已經有所應用,包括很多掌上醫院、送藥O2O等。而這也正是指導意見中所提出,希望利用移動互聯網所提供的服務。

第三點是遠程醫療。這是誕生遠遠早於互聯網醫療概念的醫療服務形式,隻不過受製於定價、醫保等政策因素,遠程醫療多年來的發展比較緩慢。

但互聯網在近年的進步卻給予了遠程醫療更大的可能性。雖然仍然是以診斷、會診等為主要內容,但遠程醫療正在呈現出一種平台化的趨勢,醫院、醫生、患者,甚至設備、藥品、數據等企業都可以接入其中,形成所謂的“空中醫院”概念。

第四是鼓勵聯合。指導意見中提出了兩類聯合,一個是鼓勵互聯網企業與醫療機構合作建立醫療網絡信息平台,提高重大疾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能力;一個是有資質的醫學檢驗機構、醫療服務機構聯合互聯網企業,發展基因檢測、疾病預防等健康服務模式。

醫療是高度專業化的領域,對醫療資源有很強的依賴性,單憑互聯網企業的外部努力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和成本。而且龐大的醫療產業鏈,也很難出現單獨一家公司通吃的局麵。很多互聯網醫療的從業者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中都談到,聯合是未來的必然。

再有不能忽略的是,指導意見還提出探索互聯網延伸醫囑、電子處方等網絡醫療健康服務應用。與其他幾項所用“支持”、“鼓勵”、“發展”不同,這裏還僅僅是探索,難度、爭議可能更大。

總體而言,指導意見當中所明確的互聯網+醫療的五項內容可以歸結為一點:在線醫療衛生模式。

可以說,指導意見對互聯網+醫療內容的歸納已經相當全麵,幾乎已經囊括了時下所有相關的創業和創新形式。不過略有欠缺的是,指導意見當中沒有提到在線支付的問題,而這實際上是目前困擾絕大多數互聯網醫療企業的問題所在。但指導意見的出台仍然是對火爆的互聯網醫療創業的又一個推動。

互聯網+醫療還是政府主導?

“互聯網+”的概念在2015年迅速躥紅後已經得到了社會各方麵的認可,此次國家層麵的指導意見出台後,很快有地方出台了相關政策,比如山東省剛剛公布的《山東省“互聯網+”發展意見》,北京市醫療健康“互聯網+”的相關規劃也已經透露。

不過,相比國家層麵的指導意見,地方上在關於互聯網+醫療的部分當中所提出內容則有所不同。這也從另一個方麵反映出地方相關部門對互聯網+醫療的理解和態度。

山東省在自己的文件中提出的互聯網+醫療主要包括兩方麵的內容,一個是在醫療服務領域中的共享,實現醫療衛生信息資源跨醫院、跨地域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另一個是醫保領域當中,加強省級醫療保險異地就醫平台建設,擴大應用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