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要堅持 “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製度自信”,通過貫徹落實憲法實施工作,保障憲法的“生命”,維護憲法的“權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道路。通過崇尚法治價值在解決重大社會問題中的作用,進一步弘揚法治文化傳統,提升法治價值的影響力,逐漸削減各種“非法治價值”在治國理政中的作用,通過“依法辦事”、“唯法是從”、“黨在憲法和法律的範圍內活動”、“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享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等具體的政策和規範指引,全麵貫徹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各項要求。我們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必須堅定不移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和依法執政基本方式,堅定不移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重大改革要於法有據,這是改革的根本遵循。也就是說,全麵深化改革攻堅到哪裏,法治建設就應跟進到哪裏,越是重大改革,越要法治先行;改革必須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必須能經受住法治的檢驗。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為改革導航。四中全會指出,麵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範作用。把改革主張轉換成法治主張,把法治作為指引中國改革這艘航船風雨中不變航向的燈塔,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風險,才能確保改革有秩序,不走彎路,不走邪路,行穩致遠。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破浪前行。四中全會指出,必須堅持立改廢釋並舉,增強法律法規的及時性、係統性、針對性、有效性,為改革提供更加充分的合法性依據。也唯有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建立更加完善、更加科學的法律製度體係,才能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的依法治理。改革的推進,要多從法治層麵求解,從而為全麵深化改革提供強大而持久的法治動力。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為改革護航。中國的改革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法治是守護三十多年改革成果不被蠶食的堅強衛士。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堅守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維,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取得的一個重要成果,而在法治框架中推進改革則是這一成果的鞏固與升華。當前,中國正處於高速發展的轉型關鍵期,經濟社會日新月異,新矛盾、新問題凸顯,需要我們著力去解決。如何麵對紛繁複雜的改革難題,就需要我們在法治的軌道內處理各種矛盾和改革,尋求法治之下的最大共識,這是中國改革持續向前的製度保障。黨和政府出台的每一項改革措施,都必須納入法治的軌道。四中全會指出,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我們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想問題、作判斷、出措施,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規範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為全麵深化改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凝聚人心、彙聚力量。一言以蔽之,隻有通過依法治國,才能為全麵深化改革保駕護航。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把“依法治國”作為大會主題,按下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快進鍵”,這為推動和維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提供了堅強保障。按照四中全會精神,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如果從建立更加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角度看,我們的法治建設仍有很多缺陷。必須全麵推進依法治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治的市場經濟,是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的保障。我們要堅守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堅持依法推進改革,以改革完善法治體係,建設法治的市場經濟。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2012年11月8日。
②《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
③《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推進依法治國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14年10月29日。
責編/馬靜 譚峰 美編/於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