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如果說一人、一家庭、一地區,或者一國、甚至全球之財富可以度量的話,那麼,對於這個具體精確的數值,我們則可以運用一國之貨幣單位這個概念來代替和標示。貨幣值的大小,即度量衡量財富多少的參數指標。於是,新的問題隨之而來,那麼財富是怎樣被量化出來的呢?是由地球資源、能源轉化而成的嗎?又或者是人之勞動力與時間消耗而兌換來的嗎?這似乎是個複雜的經濟學問題,在此難以精確作答,但是從中確實透露出一個隱性的事實:全球之客觀存在、分配又極不均勻資源、能源,或者主觀人類的勞動力和個人時間,均可以通過出售而轉換及量化出財富之貨幣值。
美國每年創造多少貨幣值,就是對美國財富的量化所得。華爾街的精英們,每年所獲得的不菲收入,就是其最終所得之財富的貨幣值,亦可以用之來衡量。距離赤道附近的非洲大陸的國家和人民們,領土裏麵有且僅能夠產出的黃金、金剛石、鑽石和象牙等等,亦可用貨幣值來衡量,但它原本是屬於非洲的財富。而處在中東地區的阿拉伯國家們,地底下所埋的石油,還有俄羅斯等國家具備的天然氣等,也都是可以用貨幣值來衡量的,且分屬各自所處各國的財富。德國或日本的先進的製造業,所創造出來的各種產品和商品,銷往全球,通過勞動力、技術還有時間消耗,所換來的財富,同樣亦是可以用某貨幣來度量和衡量。
當人類還處於野蠻狀態時,也許會為了一根木頭,一個龜殼,一張獸皮,一隻兔子,一個山洞,一口天然井水,而發生流血衝突。後來人類進化了,即使出現了文明時,這些為了基礎資源而爭鬥的紛爭,卻似乎從未減少,更不用說為了較為稀有、珍貴的資源和能源的爭奪了。這種紛爭持續了數千年,期間不乏大規模衝突的戰爭,當然,人類文明終究伴隨其間亦是不斷進化和進步了,所以暴力和野蠻的特性逐漸減少了——但並沒有完全消失,隻是越發文明和高級的爭奪形式和形態產生和替代了它:例如金融手段、金融工具、金融形態和金融世界的戰爭出現。並且,當我們用金融工具來記錄和統計財富時,前麵所說的那個衡量財富的貨幣值似乎變得越發精準和精確了。這種精確表麵上看,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進步所致,人類之間爭端的表現形式似乎變得更為理性理智與文明了,可實際上呢,卻使得人類之間、國家之間、組織團體之間的紛爭變得睚眥必報、斤斤計較與更為直接形象了。
我們接下來開始要講述的這個故事,就是跟金融有關,並且它是個事關全世界主要國家和人民利益的故事,因為說到底,這是一個事關人類財富和財富意誌及主張與信仰的故事。
第一章大師的隱憂
1、萬空大師
受香港中文大學之邀請,現年已經87歲高齡的萬空大師有幸來到中文大學之工商管理學院大禮堂做金融投資主題的演講。與其同行的還有其關門弟子中排行第九的柴進榮,和其十弟子,也是其唯一的女弟子尹伊伊。
萬空大師久負盛名,所以前來聽課的人不僅僅限於校內師生,還有諸多社會各界、乃至政界各種和各等人士。
還未進場,所到之處無不是人頭攢攢,人滿為患。
這位萬空大師究竟何方神聖,竟然造成如此之浩大場麵和影響力呢?
但凡對近百年來華爾街金融曆史和傑出的金融投資人物有所了解的話,無人不曉,在這金融世界中,眼前這位,曾經不到四十歲年齡時就坐擁數十億美元的華爾街投資大師萬空(w.k.)。可以毫無誇張地說,在金融世界和金融江湖中,他能夠與股神巴菲特齊名,而且二人年齡相仿,投資成就相當,區別僅在於他還是華人後裔,有著黃皮膚和一雙黑眼睛,眼下自然還有滿頭的銀發。隻是使得大眾對他的了解不及巴老的原因在於,他後來所做之事。即使如此,可在金融世界中,隻要提及萬空大師的,仍然是眾人議論焦點,究其原因,無非源於跟他有關的以下幾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