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續又有張偉等加入,第二陣容逐漸強大起來,每天玩的挺熱鬧,而且在這裏麵也有些人水平不斷提高,比如高亞軍,他的水平提高很快,而且他的腳頭非常狠,一腳下去能把對麵的人打個跟頭,他射門對方都直躲。
第一陣容有點曲高和寡,第二陣容又不斷強大,人氣旺盛,加之足球是個集體活動,人少了玩不起來,兩個陣容逐漸融合在一起,自己玩的時候,水平高的在兩夥之間勻乎一下,這邊有大軍、孔輝、高亞軍,那邊就有永傑、張偉、王立平,再加上些第二陣容的人,就可以比賽了。隨著不斷練習,每個人的位置也開始明確起來,有時候也有對外的友誼賽,永傑、亞軍腳頭狠,踢前鋒,大軍接傳球好,踢中場,老夫子和張偉踢後腰,王立平專職守門。我們這些最多踢後衛當替補,也可以對陣比賽啦。老夫子腳法很好,他還有一手絕活,就是吊射,在接近對方大門時,大軍永傑亞軍他們基本都是狠勁一腳射門,但老夫子往往卻把球高高挑起,球在空中躍過守門員頭頂掉入球門,王立平最怕這種挑射,屢屢中招。
在1971年春天,學校在文革後第一次恢複了體育運動會,我們排本來開展體育活動就非常積極活躍,這下子更像打了興奮劑一般,各個摩拳擦掌,準備參加。
每天早上5點多鍾,全排都到鬆花江邊去,練習短跑、跳高、跳遠、投手榴彈。我們在江堤的大路上量出100米的準確距離,然後這邊發令起跑,在終點有人拿手表測時間。練跳高跳遠的到江邊的沙灘上,那裏是天然的沙坑,跳高練習或者用兩人拉根皮筋,或者拿根竹竿,跳遠就在沙灘上隨便跳了,投手榴彈也在沙灘上,找沒人的地方練。當時駐校工宣隊已經有負責每個排的師傅了,駐我們排的是一位麻師傅,30來歲,個子不高,皮膚很黑,身體結實,說起話來滿麵堆笑。他也跟我們一起練習,還參加短跑。他把鞋脫了,光穿襪子,跑的時候咬著牙閉著眼,一副很認真很努力的樣子。
我是副排長,本來就有組織同學的任務,而且我也很積極地參加各種項目的練習,希望能參加運動會。可是,練了十來天,無論跑跳投,哪樣我也不行。最後在運動會前,排裏確定參加人選,老師在黑板上寫出體育項目,大家在下麵七嘴八舌地說。誰誰跑的快,誰誰跳的高,誰睡投的遠。兆老師一邊聽,一邊寫名字。她邊寫邊說:“楊立偉呢?他天天組織同學起早去鍛煉最積極,怎麼也應該有他一個項目啊!”底下同學也真有不客氣的如蔣永傑者,說:“他天天去鍛煉挺積極不假,可也不能讓跑百米16秒的去參加比賽呀!”兆老師還在那裏替我惋惜鳴不平,我卻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學校的運動會在紅星體育場召開,那是個晴朗的春日,萬裏無雲,陽光明媚。體育場裏紅旗招展,鑼鼓喧天,歌聲、加油聲此起彼伏。我們排的蔣永傑、王立平、高亞君等參加了比賽,男子百米蔣永傑跑了13。1秒取得冠軍,王立平第二。女生也不差,董芳芳、蘇玉芳、楊麗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最後我們排取得全校總分第一名。一個月後,蔣永傑、王立平、董芳芳、蘇玉芳還代表學校參加了全區中學運動會。
運動會後的當天晚上,我給自己定了一個鍛煉計劃,第二天早上,我獨自來到鬆花江邊大堤上,在我們練習短跑的地方,自己來回跑了3000米。從此開始了自己鍛煉身體。
我買了一本《怎樣學遊泳》,後來又買了《怎樣練啞鈴》、《怎樣練長跑》、《青少年體育運動》,在身體鍛煉方麵著實下了一番功夫,也取得了一些進步,特別是遊泳和長跑,後來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個子也長高了,身體也強健起來,這是後話了。
幾十年後,當年的紅星體育場早已拆除,在原址上建造了一個休閑小廣場,有些花草,有些座椅。我家早已搬遷,但我的小學和初中的同學們很多還住在那附近。同學聚會時我經常能路過這個小廣場。偶爾能見到有幾個人在那裏玩輪滑。這時我總能回想起當年熱鬧的紅星體育場,想起紅旗招展鑼鼓喧天的運動會,想起少年時代的足球。那個小小運動場曾經是我們夢開始的地方,也曾出過真正的體育人才。小學我們班的女生王秀玉,就是因為住在附近,他爸爸在體育場工作,後來她成長為中國當時女子速滑的領軍人物,全國冠軍,多次代表國家參加世界大賽。
別了,小小的紅星體育場,我們永遠懷念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