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養雞記
說起養雞,還是在大城市的樓道和院子裏養,如果在現今簡直不可思議。可是,在30多年前的“史無前例”期間,就不奇怪了。那時食品供應非常緊張,幾乎什麼都要憑證憑票定量供應,每人每月半斤肉。產婦買雞蛋還要憑醫院的診斷書。逢年過節每家不管你人口多少,供應一隻雞或鴨。那時爸爸從“牛棚”剛剛“解放”出來,又帶隊下鄉搞基本路線教育,搞了兩年。每次下鄉,都要幾個月才回來一次。在農村的生活很艱苦,所以他每次回來,媽媽為了給他改善生活,就托人買隻活雞殺了燉湯。因為不容易買到,有機會就提前買了回來,弄個草筐放進去臨時養幾天,還不好意思放到樓道,就放在自己家屋子裏。等爸爸回來就殺掉了。
後來,樓道裏的鄰居家,幾乎家家都開始養雞了,因為買不到雞蛋,所以家家都靠自己養雞下蛋吃。樓道裏擺滿了大大小小的雞籠,還有公雞,早上還打鳴呢。誰家母雞要是下個蛋,滿樓都聽見“咯達咯達咯咯達”的歡叫聲。白天雞都放到了大院裏,各家的雞聚在一起,也有個百八十隻,到了晚上,各家再把自己的雞弄回去。還真沒有丟雞的。
有一天,媽媽下班時又抱回一隻雞,我們家也開始大大方方地開始養雞了。
這是一隻白母雞,大大的冠子鮮紅,當時各家養的雞大致分兩大種類,一類是外國品種,主要是來航雞。俗稱“洋雞”,純白色,公雞母雞的冠子都很大,但是母雞的冠子是倒向一邊的。這種母下的蛋是白皮。另一類是國產品種,俗稱“家雞”,毛色五彩,公雞是大冠,直立著,母雞冠子很小,也是直立著,下的蛋是紅皮。
我們家正式養這第一隻雞就是白色的“洋雞”,單看它的外表,非常普通,它的冠子在洋雞裏並不大,也就是有三斤重,不胖不瘦,長長的兩條腿,身子十分靈活矯健。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長腿”。
我也有了一種新的家務活——剁雞食。那時家裏養雞可沒有現在這樣現代化,用顆粒飼料什麼的,那時就是把青菜葉子剁碎,拌上苞米麵,這就是主要的飼料。也有時直接喂些高粱米和碎苞米。再就是吃剩的飯菜。
這是一隻極優秀,極出色的母雞,它很快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特性了。
“長腿”來了沒幾天,我就把它放到院子裏,加入了雞群。
按照正常的規律,雞群裏新加入的成員,會遭到原來群落裏麵的雞的集體攻擊和欺負,會有幾場激烈的廝打,院子裏的孩子很以此為樂,他們也很關注每天加入雞群的新雞,根據它們的個頭,體形,性格判斷它的戰鬥力,推測它今後在雞群中的地位。不要以為隻有公雞才互相格鬥,母雞之間的拚殺也是非常激烈的。一般來說,新來的雞總要受幾天欺負,即使是很厲害的雞也不得不暫時忍氣吞聲,因為是群雞一齊來攻擊。要過些天,雞群認可了新雞的加入,不再群起而攻之了。這隻新雞才算安穩地生活在群體裏了。
長腿一進入院子裏,立即引起雞群的注意,幾隻雞氣勢洶洶地跑過來伸嘴就啄。我和弟弟都拾起幾塊石子,準備打那些過於凶惡的雞,這是孩子們把家裏新買來的雞放入院子裏時的傳統辦法,以此助自家的雞一臂之力。可我們立刻就發現,我們的擔心是多餘的。隻見那“長腿”毫不畏懼,奮起迎戰,它的身體非常靈活,敏捷地躲開第一隻來犯的雞嘴,卻把自己的尖嘴又快又準又狠地啄在對方的臉上。這一下子就擊退了第一個敵人,然後它又迎向第二隻衝過來的雞,那隻雞比它高大,它卻一下跳起來,撲棱著翅膀“咯咯”叫著,用一雙長腿和利爪抓在那隻雞的頭頂上,使它慘叫著逃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