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一次體驗農村生活
1966年秋天,學校仍然沒開學。
大姐姐準備請假回家鄉探望父母,她的家鄉在哈爾濱附近的外縣鄉下。爸爸媽媽跟她談,讓她帶我和姐姐去她家住幾天,也見識見識農村,體驗一下農民的生活。
這天早上,我和姐姐跟著大姐姐動身了。先是從哈爾濱火車站上了火車,大約走了一個多小時的樣子,在一個小站下了車。大姐姐帶著我們出了站,沿著火車的鐵軌走了很長一段路,然後離開鐵軌下了路基,又走鄉間的土路,路兩邊是大片的莊稼地,高的是玉米和高粱,矮的是穀子和大豆,大姐姐一樣樣告訴我們。走了很久,走進一個屯子,這裏就是大姐姐的家鄉。
一個用幹樹枝圍起來的小院子裏,一幢低矮的土屋,上麵是苫著草的房蓋,進門就是一個大鍋台,有一口很大的鍋。一位約40多歲的大娘迎出來,熱情地把我們讓進裏屋,這就是大姐姐的母親。進屋後南麵是一鋪大炕,連著外屋的鍋灶,炕上鋪著炕席,擺著炕桌,坐著一位約50來歲的大爺,也熱情地打著招呼,這是大姐姐的父親。我們叫著“大爺、大娘”,他們讓我們上炕坐下,大娘給我們打水洗臉,張羅著吃飯。一會兒,進來一位18、9歲的小夥子,見到我們後憨實地笑一笑,大姐姐說這是她弟弟,我們也就叫他“大哥哥”。
我們是第一次來到農村,一路上看什麼都新鮮,感覺比城市裏要髒,到處都是塵土和泥水,屋子裏也是土的地麵,蒼蠅很多。
飯端上來了,是大餷子粥,玉米麵大餅子,小蔥蘸醬,還有蒸玉米,蒸茄子。走了很遠的路,也累了也餓了,我們吃得很香。
晚上我們和全家人一起,睡在大炕上,因為炕跟鍋灶是連通的,做飯就帶了燒炕,所以雖然天氣還不涼,炕始終是溫熱的。大娘怕我們不適應,讓我們睡在炕梢。蚊子叮,臭蟲咬,很晚才睡著。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一遍遍的公雞打鳴就把我們喚醒,我們起了“炕”,按在家裏的習慣,洗臉刷牙。可是沒有自來水,隻有外屋鍋台邊上有一口大水缸,大哥哥正從院子外麵用扁擔挑了兩桶水進來,正往水缸裏倒。他說這是從屯子裏的井裏打來的,你們洗臉就用這裏的水。缸裏有個水舀子,用水就拿它從缸裏往外舀。
洗了臉刷了牙,我想上廁所。大娘告訴我廁所在房後,我走進去一看,這裏沒有衝水的便池,隻是一個露天的簡易廁所,又髒又臭,真是捏著鼻子趕緊上完就跑出來了。
大娘正忙著做飯,隻見她在大鍋裏已經熬著大餷子粥,在接近粥的鍋壁上抹了一層豆油,然後把盆裏已經和好的黃澄澄的玉米麵用手團成一個個巴掌大的大餅子貼在抹了油的鍋壁上,貼了一圈。貼完後蓋上鍋,在鍋底下往爐灶裏加火,這裏沒有煤氣開關了,下麵是個灶坑,往裏麵塞玉米秸杆做燒柴,幹燥的秸杆被火一燒,發出“嗶嗶啪啪”的聲響,火很旺。
早飯端上了炕桌,陽光透過窗戶紙照進來,屋子裏明亮了許多。新熬的大餷子粥又稠又爛,新貼的大餅子帶著一層厚厚的焦黃的鍋巴,又香又脆。
大哥哥吃了飯上工去了,我們和大姐姐幫著收拾碗筷,看見大娘又忙著用大鍋熬一鍋又粘又稠的糊狀東西,大娘說是在熬豬食。這時就聽到院子外麵的豬圈裏,豬在不停地嚎叫,大概它們知道該開飯了,等不及了吧。一會兒,大娘把熬好的豬食舀到一個桶裏,再倒到院子裏的一個槽子裏,然後走出院子,把豬圈的門打開,隻見兩頭豬瞪圓了眼睛嗷嗷叫著衝出豬圈,我們正站在院門口,感覺豬們正衝我們撲過來似的,嚇得轉身就跑,隻見豬們到了院門口一個急轉彎衝進院子,跑到食槽子邊上悶頭就大吃起來,邊吃邊哼哼著,好象在說:“真香!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