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處於低血壓的人也要時時謹慎,如出現頭暈、站立不穩,甚至暈厥時應檢查血壓。在積極防治動脈硬化和降低血液黏稠度的同時,防止和糾正低血壓,預防腦血栓形成。平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對高血壓患者,平時服藥應遵循逐漸增量和個體化原則,防止服用降壓藥物過量及降壓作用過快,應盡可能選用降壓作用平穩的藥物。②慎用安眠藥。很多老年人因失眠而長期用地西泮(安定)、苯巴比妥、氯丙嗪等藥物,此類藥不但能抑製大腦皮質,也能使血壓降低,產生低血壓。③處於低血壓的人若有營養不良的狀況或一下子喝大量酒,便會使原本已低的血壓很快地下降。所以,低血壓的人少飲酒為宜。
④積極治療老年性低血壓。老年人因自身調節功能減退,常有低血壓發生,若平時常發生頭昏、黑蒙、昏厥症狀,應積極對症治療。
如何走出預防中風的誤區
有些人為了預防中風,常年服用阿司匹林。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對預防缺血性中風的作用有限;同時阿司匹林有一些副作用,禁用於消化性潰瘍病、有出血傾向或出血性疾病或對水楊酸過敏者。老年人患高血壓的概率高,如果平時血壓高、藥物控製得不好,服用阿司匹林就增加了腦出血傾向,此時必須權衡利弊,慎用阿司匹林。隻有那些沒有阿司匹林禁忌證,同時存在多種腦血管病因素或頻繁發作“小中風”時才宜服用。
許多老年人都知道高血壓既可能導致腦出血也可能誘發腦缺血,因此降壓心切。但是降血壓過快、過低卻潛伏著危險。因為慢性高血壓患者腦血流自動調節曲線右移,換句話說就是腦組織已經適應了偏高的血壓,一旦過快地降低到所謂的“正常”水平,腦血管調節功能喪失,反而促使或加重腦缺血。現在公認的方法是治療個體化,即根據各人原來的血壓水平、動脈硬化程度、自我感覺等將血壓降到合理的數值。這個合理數值目前尚未定論,原則上應接近正常血壓或略高,如果降壓後感到頭暈、手麻或原有症狀加重,即提示血壓可能降得太低了。
一些老年人對腦血管病有一種恐懼心理,害怕自己有一天會動不了,因此每天很早就起床,活動幾個小時,有的常年爬山、扭秧歌。
實際上一些老年人本身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等疾病,身體的耐受能力有限,因此鍛煉身體要因人而異,不要超過身體所能承受的程度。特別是淩晨至上午的一段時間正是腦血管病的高發時刻,從平臥狀態起來,老年人的血管調節能力差,腦部供血反比平臥時減少。
如果再劇烈運動,血液更趨向於四肢肌肉,心、腦的供血相對減少。
冬季外出鍛煉,身體循環差,也不利於腦組織得到充足的血液。從這些分析可以看出,老年人在晨間鍛煉,雖然有許多好處,但也應該量力而行、適度活動,遇到異常氣候不妨在室內活動筋骨。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血脂增高的人越來越多,特別在中老年朋友中比較常見。研究表明,高脂血症是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許多人談“脂”色變,一旦被查出血脂過高,便立即服用降血脂藥,結果效果並不理想,甚至出現副作用。高脂血症在一定意義上屬於“生活方式病”或“現代文明病”。因此,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治療高脂血症的有效手段。據統計,約3/4的高脂血症患者通過適當的鍛煉、減肥、食用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品,能使血脂降至正常水平。因此醫學專家認為,身體健康狀況尚可的人,除非血脂很高、非藥物療法無效,一般不宜服用降血脂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