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漢字

精品閱覽室

導語:

有首歌這樣唱道:“最愛說的話呀永遠是中國話,字正腔圓落地有聲說話最算話;最愛寫的字兒是先生教的方塊字,橫平豎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漢字是中華民族的魂,凝聚了中國人的智慧,散發著無限生機與靈氣。我們要保護漢字,感謝漢字,因為它是我們的根。

選文

方塊漢字前途之爭

汪品先

方塊漢字的前途,是我國知識界爭論百年的話題。

對於漢字的批評,首先來自其複雜難學,曆史上隻為少數人所掌握。“五四”運動後推行白話文、擬定注音字母,進一步的主張就是廢除方塊字、實行拚音化。然而建國後的實踐表明:通過漢字簡化和義務教育,漢字完全可以為大眾所掌握,本身並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

時至今日,廢除方塊字的主張不再活躍,流行的一種觀點是方塊字不適合於科學表達,不如拚音文字那樣邏輯分明,因此漢字可以用來傳承文化而不適用於發展科學。其實這裏混淆了科學發展的傳統背景和語言載體本身的特色。國人撰寫的學術論文,無論用的是中文還是英文,往往有著論證不嚴、邏輯不清的毛病,這裏既有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利於科學發展的遺傳病,也有在近代封閉條件下形成的惡習慣。文字無辜,這些毛病不該記在文字頭上。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各種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隊的機會。對於二進製的計算機編碼而言,一個漢字隻相當於兩個拚音字母。同一個文本,漢字的篇幅最短,輸入計算機的速度也最快。漢字直觀,承載的信息量遠大於拚音文字。更重要的是漢字信息熵最高,有限數量的方塊字經過搭配,可以構成無限多的新詞;而依靠拚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斷製造新的單詞才能表達不斷出現的新概念。因此,漢字常用的隻有幾千字,而英語的詞彙量早已超過40萬,在應對新概念大量湧現的科學發展中並無優勢。

語言是文化傳承的主角,以漢語作為載體的中華文化,在科學創新中應當具有潛在的優勢。一種文化能夠保持幾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值得參考的是猶太民族,三千年曆史有兩千年流離失散,卻始終堅守著猶太教和希伯來文。在外界壓力下,猶太人憑著對知識和智慧的重視,以一千多萬的人口,贏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諾貝爾獎。華夏文化同樣具有尊重知識和智慧的傳統,是不是也在深處蘊藏著科學創新的基因,從而也有問鼎世界科學頂峰的前景?

(選自《文彙報》2015年2月27日,有刪改)

品讀賞析

本文主要運用了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通過具體數據的比較,鮮明地突出漢字具有“經過搭配,可以構成無限多的新詞”的特點。本文用語準確,如“國人撰寫的學術論文,無論用的是中文還是英文,往往有著論證不嚴、邏輯不清的毛病”一句中,“往往”表明大多數情況下如此,語言嚴密準確。

挽著漢字跳舞

龔誌民

老於是高中語文老師,一個鍾情漢字、推崇漢字文化、追求生活本真的清臒雅士。雖然這所新學校叫“外國語學校”,但第一堂語文課,老於就鄭重告訴學生:“要成為翻譯家、外交人才,首先要學好的不是外語,而是漢語。”

每次上講台,老於都覺得那些倉頡(《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聖人”)漢字,古老、滄桑、豪放、清新,如朝雨輕塵般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又湧上心頭。有些事,有些理,是必須講給下一代聽的;有些美好,必須一道堅守。人的健康有脈象,民族複興有吉象,漢字濃縮了萬物之象。方塊漢字,有情有義,有起承轉合,可納泰山,可照肝膽,可以興觀群怨,可以歌之舞之足之蹈之。漢字與舞蹈,本質都是自然和生活。

第一節課,老於講到春天萬物生長的那種神奇力量時,激情滿懷。他蹲下來,把全身蜷縮在講台後麵,像粒種子,又像枚鳥蛋,然後豎起食指,整個身體慢慢地向上旋轉,一種向上的力量推舉著自己盤旋上升。全班鴉雀無聲。個個伸長脖子看老於笨拙的“舞蹈”。老於感覺時光在倒流,仿佛又一次回到長第一顆牙、長第一根胡須的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