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頸椎病(1)(1 / 2)

頸椎病是常見病、多發病,其患病率約為10%,男女之比約為5∶1。頸椎病屬於退行性病變,在中老年人中發病率高。但現在從事靜坐工作的人越來越多,加之空調的廣泛使用,人們屈頸和遭受風邪寒濕入侵的機會增加,造成頸椎病不僅患病率不斷上升,而且患者越來越年輕化。

頸椎病是因頸椎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累及到周圍組織結構(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等),導致出現相應的臨床症狀。

僅有頸椎的退行性改變而無臨床症狀的稱為頸椎退行性改變。

頸椎問題起初往往隻是頸部酸痛僵直,主要是肌肉和韌帶勞損。如果壓迫到神經,會導致肩部和上肢疼痛、僵硬,肌抽筋,活動受限;繼而受牽連的部位上至頭頂,下至腿足,淺至皮膚,深至某些內髒,都可能發生異常的症狀。

一、頸椎的生理

顱骨與胸椎之間的椎骨稱為頸椎,頸椎由7塊頸椎骨,5個椎間盤(第1、2頸椎骨之間無椎間盤)和所屬的韌帶構成。頸椎是脊椎骨中體積最小,但靈活性最大、活動頻率最高,所以極易發生退行性變。了解頸椎的生理,對我們日常保健、描述病痛、配合治療等方麵都有積極的作用。

第1、2頸椎骨比較特殊,分別稱為寰椎和樞椎,其形狀與其他5個椎骨不一樣。第1頸椎位於脊柱的最上端,與頭顱的枕骨相連接。第1頸椎呈不規則的環形,其前後兩部分均呈半環形,稱作前弓及後弓;兩側的部分稍大一些,稱為側塊。前弓、後弓以及兩側的側塊圍起來呈一完整的環狀,形成寰椎。寰椎與枕骨之間的關節稱寰枕關節,左右各有1個。寰枕關節是控製頸部屈伸活動,即低頭與仰頭的主要關節,頸部低頭與仰頭動作的一半由寰枕關節完成,另一半則由其他的幾個椎骨間的關節共同完成。

第2頸椎又名樞椎。在其椎體上方有一手指樣的突起,稱為齒突。齒突前麵的弧形麵與寰椎前弓的後麵構成關節,稱為寰樞關節,主要起頸部左右旋轉的作用。寰樞關節是控製頸部旋轉活動的主要關節,頸部旋轉活動的一半由寰樞關節完成。頸部旋轉活動的另一半由其他的幾個椎骨間的關節共同完成的。樞椎的棘突長而粗大,末端分叉,因此,它是X線檢查、手術及臨床查體時重要的解剖定位標誌。找到了樞椎的棘突,就可以往下按順序地找出其他各頸椎的棘突了。

由於寰椎和樞椎的結構特殊,其穩定性比其他頸椎的要差,若有外傷很容易造成寰樞關節脫位或半脫位。

其他5個頸椎骨的形態與胸椎及腰椎等典型的椎骨形態基本相似,均由前方的椎體和後部的椎弓構成,椎體和椎弓圍成一孔,稱為椎孔。椎骨排列連接,各個椎孔也相互連成一條長的管道,稱為椎管,其中容納脊髓和神經根及其被膜。第4、5頸椎的椎管最窄,第2頸椎處的椎管最寬。

頸椎椎管左右橫徑略大,前後徑則小得多。因此椎管前後徑的狹窄是造成頸脊髓受壓的重要因素。導致前後徑變窄的原因很多,如頸椎間盤突出、頸椎椎體後緣骨刺形成、頸椎後縱韌帶骨化以及黃韌帶肥厚或骨化等。

椎弓上下緣各有一凹陷,與相鄰椎骨的椎弓圍成一孔,稱為椎間孔,左右各一個。脊髓神經根及其被膜由椎間孔通過。頸椎椎間孔較小,在鉤椎關節退變出現骨刺時或椎間盤退變而變薄時,椎間孔會變得更為窄小,頸神經根就會受壓。

在頸椎兩側各有一個橫突。橫突上有一個圓孔,稱為橫突孔。

在第2~6頸椎骨的橫突孔中有椎動脈、靜脈和交感神經通過。

在頸椎活動時,橫突孔的四壁能使其內部的組織結構受到牽拉或擠壓。橫突孔的位置及橫突的長短與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生及症狀的輕重有密切關係。因此,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生受個人解剖差異影響大。

二、頸椎病的分類及臨床表現

根據受損組織和結構的不同,頸椎病分為如下五類。

1.頸肌型是頸椎病的早期或輕度症狀,主要是頸肩肌群的僵痛。主要症狀有頸部強直疼痛,或整個肩背疼痛發僵,低頭、仰頭及轉頭活動受限,也可出現頭暈的症狀。

2.神經根型是椎間孔變窄導致頸神經受壓所致。多見於第4~7頸椎。主要症狀有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此疼痛和麻木沿著受壓神經根的走向和支配區放射,症狀的出現與緩解和患者頸部的位置和姿勢有明顯關係;患側上肢感覺沉重、握力減退,有時出現持物墜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