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桌上的隱私
觀察
作者:馬特
最近最火的莫過於一哥們兒在飯桌上調侃政治人物,段子被飯桌酒友偷拍放到網上,釀成軒然大波。這讓人想起蘇聯曾經的“廚房文化”,白天正襟危坐,晚上回家在廚房吃飯時開始講講真話,諷刺時政,盡管條件簡陋,人們獲得了暢所欲言的隱私空間,在爐灶飯桌邊編排出各種政治笑話和經典段子。這種飯局段子、廚房文化雖不是陽春白雪,但是否應嚴行禁止、口誅筆伐呢?大可不必,飯桌是一個封閉的私密空間,在這個場合個人的言論與公共空間略有“越軌”,人性使然,應當寬容。隱私和言論自由是一個社會健康和繁榮的標誌。在科恩訴加利福尼亞州案的判決中,哈倫大法官寫道:“一個人的粗話可能是另一個人的抒情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如此這般市場充斥著刺耳雜音的社會氛圍,並不意味著軟弱,而恰恰是力量的體現。”
相反,一個脆弱的社會總是視隱私和言論自由為洪水猛獸。明代設置廠衛,窺探隱私,監察百官和民間輿論,結果士大夫階層離心離德,莫不通敵投降。滿清入關,表麵上廢除廠衛,實則將其有形化為無形,雍正首開密折製度,天下官僚皆為廠衛,告密文化大行其道。摧毀隱私的屏障則意味著誕生出一種對思想和情感的權力,一種深入內心的控製,一種絕對權力。在抑製隱私的社會中,任何私人性的感覺和思維都被推定為危險行為,意味著可能受到懲罰,例如“腹誹”。我國古代社會存在源遠流長的專製主義傳統,對個人隱私的漠視和排斥自有其內在的文化基因,“腹誹”即為一大發明。腹誹罪首見於漢朝大司農顏異被誅事:“……客語初令下有不便者,異不應,微反唇。湯奏當異九卿見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誹,論死。自是之後,有腹誹之法比,而公卿大夫多諂諛取容者。”
在從曆史上看,每一個極權主義國家都將剝奪個人隱私和言論自由作為社會控製的手段。著名的標語“老大哥在看著你”就是一個象征。英國作家奧維爾的著名寓言小說《一九八四》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喪失隱私和自由的世界。在一個名叫“大洋國”的國度,所有社會成員處於完全監視之下,每個私人房間裏都裝有無法關閉的“電幕”,它無時無刻不在監控人們的活動,將私人生活公布於眾。在這個沒有隱私的社會裏,甚至血緣和親緣關係也發生扭曲,家庭淪落為監視和告密的溫床,親屬之間相互揭發,恐怖的監視深入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中,個人的私密關係和感情被無情剝奪。總之,不允許有個人生活,每個人必須生活在公眾之中。“原則上,個人沒有餘閑的時間,而且除了睡覺以外,不能單獨待著。那就是說,當他不在辦公、進餐或睡覺的時候,他必須參加某種公共娛樂活動。如果做一些含有孤獨意味的事,甚至獨自散步,都是有點危險的。”由於私生活蕩然無存,個人的行動和言論自由不複存在,麻木、迷信與盲從被訓練成一種全民性格,每個人隻不過是沒有自己思想和感情的行屍走肉而已。社會學家把這種整個社會對個人的嚴格控製稱作“社會凝視”,表演社會學研究過納粹集中營裏的情況,發現當囚犯們被剝奪了一切最隱私的權利時,人便淪落為野獸。完全無視隱私權,甚至把靈魂深處的東西拿到光天化日之下,“個性”便無以立足,“人格”便失去尊嚴,“自由”便永遠被遮蔽。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傑克遜在西弗吉尼亞州教育委員會訴巴內特案的判決中用詩一般的語言莊嚴宣告:“如果在我們憲法的星空上有一顆不變的星辰,那就是,無論在政治、民族、宗教,還是其他輿論問題上,任何官員,不論其職位高低,都無權決定什麼是正確的,也無權用言語或行動來強迫公民表達他們的信念。如果有什麼情形允許這一例外,那麼,我們現在決不允許它們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