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藥三分毒”,這是眾所周知的話,但是很多人仍然不懂這個道理,濫用藥物,結果導致了許多不良後果。
其實,中醫自古就不強調藥補,而是高度重視食養,2500年前的中醫經典巨著《黃帝內經》早已有明確告誡:“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氣。”就是說,即使沒有一點毒性的藥物,也要病好九成就必須停藥,要用穀肉果蔬、食養來調理。可見有病吃藥尚且要“食養盡氣”,何況無病的人,更不能隨便服藥,濫用藥物。
本書即遵《黃帝內經》的告誡,選擇“穀肉果蔬”,引導人們“少藥補,多食養”精選明朝大醫家李時珍名著《本草綱目》介紹的純天然食物調養,目的在於引領大眾從近來熱衷於藥補、藥膳的誤區中走出來,回歸到中國自古以來傳統的天然食養中,以天然無毒害的食物調養我們的身體,從而達到《黃帝內經》提出的上古天真境界、以盡享真人年壽。
最後,祝讀者朋友們身體健康,盡享天年。
楊力
天然食材最養生
在傳統養生的食譜中,我們會發現很多食材本,身就有藥用效果,這些食材雖普通,卻有著不一般的養生功用。對的時間吃對的食物,便是最好的養生方式。因為是藥三分毒,和藥補比起來,食補不僅經濟實惠,更重要的是,食補所用材料都是我們常見的食物,對身體沒有副作用。
曆代醫家火多主張“藥補不如食補”,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如是說。現在人們正越來越認識到食補的重要性。食補是增強人體抵抗力的關鍵。與其生病了,就吃藥,或者沒病吃保健藥,還不如吃好一日三餐。
不管是在平時,還是在病後,食材對人的健康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雖然病後體虛應該進補,但是可能出現虛不受補的情況。如果能在未病的時候補養身體,無疑可增強體質,減少疾病的發生。當然,不管是平時進補還是病後食補,都要結合白身體質、病症和年齡等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療方。
《本草綱目》不僅是一部醫藥學著作,更是一本健康食譜。翻開這本書,你就會發現,它並不是單純在講食物,李時珍運用巧妙的手法,把人和食物自然地連接在一起,告訴人們什麼樣的食物對什麼人有用,哪些入應該多吃哪些食物等,讓人們學會選擇對自己有益的食物。這樣,就在最廣泛的意義上達到了食補的效果。
“安食之本,必須於食”“不知食宜者,小足以全生”。學會運用《本草綱目》中的食療方,也就等於更好地把握了健康。
食物五性——寒、涼、溫、熱、平
食物的五性,即“食性”,就是指食物的寒、涼、溫、熱、平等不同的性質,是指食物進入人體後,對人體功能產生寒、涼、熱、溫等不同的反應和效果,寒熱偏性不明顯的,為平性。此五種性質統稱“五性”。了解食物的五性,才能更好地飲食。
“五色食物”就是以天然食物表麵所呈現的顏色來分類,分別為綠、紅、黃、白、黑五大類。中醫認為,人體心、肝、脾、肺、腎五髒分別對應不同的食物顏色,紅色養心、綠色養肝、黃色養脾、白色養肺、黑色養腎。
食物的五味,就是食物的苦、酸、甘、辛、鹹五種味道。在這五味之外還有淡味和澀味,習慣上把淡味附於甘,把澀味附於鹹。
五味入口,各有所歸,食物由於五味不同而各歸其經,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成人腎,甘入脾。
一年之中有春、夏、秋、冬的氣候更迭,順應自然,萬物表現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規律。我們生活在大自然中,一呼一吸都受到大自然的影響。因此,“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正是這個道理。
春天,是萬物生長、萬象更新的季節。食物調養以一般性平補為原則,宜選味酸、性甘溫之品,如雞肉、雞蛋、瘦豬肉、紅棗等。但不能一味食用溫熱補品,以免春季氣溫上升,加重身體內熱,損傷人體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