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味辛,性溫。
[功效]消食行氣,溫胃止嘔。適用於脘腹脹痛、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症。
草豆蔻
[藥理成分]含揮發油等。0.25—0.75%的水煎液對離體腸管呈興奮作用;1—1.25%水煎液和揮發油的飽和水溶液則呈抑製作用。
[性味]味辛,性溫。
[功效]燥濕健脾,溫胃止嘔。適用於脘腹脹滿冷痛、嗝氣、寒濕、吐瀉、呃逆等症。
2.泡腳的輔助治療
在民間,浴足與治療、保健足部,還采用很多常見的相關輔助治療方法。這些輔助的方式,從民間醫生治病的角度看,是用於治療為主的,而足浴是鋪助治療。但是在浴足時,適當的選用這些保健治療,可增加浴足治療養生範圍和人體足疾得到治療。
足疾與針刺
針刺在足部應用,主要有銀針紮取足部穴位,如足三陰、足三陽經脈端點穴位、足部相關諸穴,有利於內髒疾病和風濕、風寒筋骨疾病的調節。三棱針、梅花針點叩針刺足十宣和相關穴位出血,有救逆健身、祛邪治病作用。
足浴配合針刺,既可活血通瘀,更可鎮痛排毒。如果從足浴為主的保健按摩看,針刺選穴應單一,針刺力度宜多補少瀉。針刺刺激應緩慢以能耐受為主。不應使保健浴足變成治療浴足,主次分明,休閑鎮痛,足療放鬆,適度治療。切忌留針時間太長和刺血量太大,要讓顧客達到休閑安逸輕快為目的。
足疾與貼藥
貼藥在足浴中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個種類:膏藥類,有雞眼膏、風濕膏、化瘀膏等;敷藥類,有外傷敷藥、燙傷敷藥、蛇蟲咬傷敷藥、癬瘡敷藥等。草藥搗汁類,有清熱解毒藥、跌仆損傷藥等。在浴足後配貼藥,有利於足疾的康複,特別是足扭傷、足瘀腫,在浴足通絡活血之後,施行貼藥既可加快藥效滲透,又可繼續貼敷療傷。實踐中根據不同的疾病,采用不同的貼藥方式及貼藥配方調製,有全麵養足治療足疾的目的。
足浴配合貼藥、洗浴後貼藥,可延長足療的保健效果。貼藥的藥效,一般在貼後半小時或四小時後,患部方可有明顯感覺,不是疼痛減少,就是紅腫消散。對於皮膚過敏者,在貼藥時應有所了解,一般對膠布過敏者,應盡可能貼敷時間短些。正常貼敷一般在1—2天中。
足病與艾灸
艾灸在足浴中的應用,主要是將艾條點燃後,熏灸患處痛點,達到有病治療,無病康複的目的。艾條的配方主要是以艾葉、石菖蒲、冰片、薄荷等中藥原料為主,其功效是有活血化瘀、散寒通絡的作用。在民間,特別是老年性疾病足浴後艾灸,有保健康複和延年益壽的作用。古人言“常灸三裏穴,長壽更健康。”“溫灸湧泉,固腎健骨。”艾灸足部能使人長壽健康。
足浴配合艾灸,在洗浴前或浴足後艾灸,應根據不同的個體素質變化和疾病的反應,靈活地采用艾灸之術。艾灸足部細分為隔薑灸、隔蒜灸、隔藥灸等方式。無論哪一種艾灸足部,都應溫和溫灸,切忌燙傷和施灸時間太長等,讓人有不舒服感。得溫者即止,得熱者膚感良好。
足痛與火熨
在民間,火熨之術在足部的應用,主要有火燒藥酒外擦、隔著毛巾火熨、雞蛋或藥物炒熱包紮熨燙等。火熨的熱效力和滲透力,同配方藥物及火熨按壓的掌力相關。火熨術的功效,在民間是以祛寒追風、除濕鎮痛,有很強的治療效果。足痛往往是與風寒入骨、風熱侵骨相關。足掌骨的痙攣痛和足趾冷痛,多屬寒濕瘀阻。火熨術能熱透足掌骨,達到梳理保健的作用。
足浴配合火熨,一般是在足浴後進行專項火熨,一是針對足腕部分,二是針對足掌痛處。對陳舊性損傷和足部中風萎縮之證,火熨有透肌透骨作用,在火熨足部時,應防止燙傷,切忌在外傷出血和瘡毒潰爛時火熨。
足腫與拔罐
拔罐在足浴中的應用較為廣泛,特別是在足部扭傷紅腫、蚊蟲叮咬紅腫、蛇毒咬傷紅腫時,適應於拔罐配合治療。拔罐在中風偏癱的理療足浴中也有其康複療養的作用。拔罐在足浴保健中分為火罐、冷罐、水罐三種。火罐是用投火法或閃火法拔罐,冷罐是用穴位吸引器、排氣形成負壓而吸附足部,水罐是罐中裝水和在浴足中拔罐產生的真空而成。
足浴配合拔罐,對足腫痛點先浴足,後拔罐是活血化瘀。先拔罐後浴足是鎮痛舒筋。拔罐浴足的時間不宜太長。拔罐力度不宜太猛。如果紅腫配合針刺出血,拔罐更應該短時快速施術,浴足則應浸泡,忌水中揉搓。足部按摩點按為主,忌搖、搬、抖、牽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