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足部感知健康
足型、腳趾能夠預示人的健康,除此之外,腳底、腳背、腳跟、足踝等也與健康聯係密切。通常身體某部位不適時,會影響至腳底反射區。也就是說,按壓腳底,可以探察身體不適之處。
1.腳跟處感到疼痛
多半是身體疲勞、能源長期性不足,或肝髒衰弱所致;腳跟附近為生殖器反射區,若腳跟疼痛應考慮是否有生殖器的麻煩。由於痛的感覺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但若反射區痛得較劇烈,說明其身體相對部位的毛病愈大。相反地,痛的程度愈弱,則病況愈輕,或是舊疾未痊愈者。但是,因鞋不適而引起的急性腳痛,腳變形時,則應當別論。
足底內側緣骨突畸形:多有脊椎畸形;足底塌陷(扁平足),多由於骨骼、韌帶、肌肉受損及先天性發育不良所引起;扁平足兼有皮膚蒼白,常伴有脊椎病;右扁平足,多有肝髒和膽囊疾患;左扁平足,多有心髒疾患;足底拇趾外側出現突起,多為五官科炎症;足底拇趾端出現瘦弱,多表現為耳部疾患;足底拇趾關節趾骨突起,為頸椎病變。
2.足踝部水腫
多為心衰、腎炎;足踝內側出現紫斑點,多見於痛經及子宮疾患;足踝內側出現蒼白,多見於小腹疝氣;足背外翻,多見於外翻扭傷;足背內翻,多見於側韌帶損傷;足背的足趾跟部有小白脂肪塊,多為高血壓病的表現;足背趾關節部分出現水腫,多提示有盆腔炎及胸膜炎;足背部出現血點、斑點,多見於造血係統疾病;足背部出現隆起,多見於泌尿係統結石;足背部出現凹陷,多見於肝硬化、肝癌;足背部出現隆起腫大的結節,多見於各種腫瘤病症。
從足趾察健康
足拇趾是頭部的反射區,通常認為其內側為頭的中央,外側有幾處則形成頭的側麵,而且髒腑的肝經和脾經也經過此處,其中肝經經絡起自於拇趾內側的趾甲外。如果肝經負擔過重,拇趾就會彎曲;身體疲倦或肝功能差時,拇趾會顯得柔軟發脹;而如果拇趾柔軟肥胖,一般預示著精力不足或胃內空氣堆積。脾經經過拇趾外側的趾甲處,控製著機體的營養吸收,也是控製機體氣血流通的要害。如果此路不通暢,可表現出腳冰涼、月經不調等。
足第二趾與胃的關係密切,通常食欲不振、腹痛、便秘、身體疲倦、喉幹等多種消化症狀都與足第二趾有關。如果此趾端柔軟腫脹、多皺紋,呈萎縮、彎曲狀,大都是與胃有關聯的某些疾患所表現出來的征兆。此趾若往下躍出,大多是食欲不振;往上躍出時,則表示食欲過盛。
足第二趾還有中和毒物的作用。當食物中毒時,將第二趾的趾根稍下附近仔細揉搓,非常有效。另外,如果此趾和拇趾並列堅硬時,要注意是否患有癌症等疾病的可能性。如果勉強穿著不合腳的鞋,勢必會壓迫腳趾,從而影響到胃,出現消化不良等症狀。
第三趾和心髒有關,因為與心髒密切相關的心包經通過此趾。因此揉搓第三趾,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心髒病的治療。
第四趾有膽經經過,是支配膽囊的地方,並與拇趾處的肝經有著密切聯係。膽囊有殺菌和幫助消化食物的功能,如果膽囊的功能惡化,則食物不能充分消化,胃內容易積氣。若此趾無力,呈柔軟腫脹狀,則可見膽經異常。若此處變弱,人就會疲軟慵懶、急躁不安,易導致腹瀉、便秘,或是痔瘡等疾病,或是和膽汁有關的膽結石、膽囊炎等。
在器官上,小趾和腎髒、膀胱有關,中醫學認為這些器官在五行中屬水,與全身的水液代謝關係密切。若膀胱經機能減弱,水液流動停滯,會引起肩周炎、眼睛疲勞、耳鳴、重聽、頭痛、中耳炎、眩昏、低血壓、痔瘡、膀胱炎、腦部疾病、子宮異常等各種症狀。因此,平時應經常按摩小趾,促進體內的水液流通。此趾虛弱時,容易引起自律神經異常,導致昏眩、站起時頭暈、耳鳴和重聽等;到中年以後,小趾堅硬或彎曲變形時,慎防白內障、青光眼、眼睛疲勞、癌症、腦軟化症等。
足小趾與拇指肝經和生殖係統疾病有密切聯係,如果小趾端出現瘀血、痣或類似的東西,可視作腦內部產生障礙的征兆。若養成揉搓拇趾和第四趾的習慣,可有效防止腳部肌肉痙攣,並可增強相應器官的功能。另外,小趾結實的人性欲較強。若小趾和拇趾都漲滿,必須注意是否是性欲亢進和糖尿病;小趾虛弱者,其性欲較弱,性情較陰沉;若小趾彎曲歪斜時,則應考慮子宮的異常。
除了經絡外,拇指外觀的不同表現也預示著不同的健康症狀。比如拇趾底部幹燥破裂,標誌著體內長年毒物蓄積,肝髒負擔過重,並且性方麵的反應較為遲鈍;如果拇趾在緊張狀態時變得極端肥硬,尤其是拇趾根部,則有可能是糖尿病的先兆。如果左腳拇趾比右腳拇趾粗,多為有偏食、糖尿病、月經過多、腫皰等毛病;若右拇趾比左拇趾粗的人,多為頭腦、體力都很強的人。第四趾處有膽經經絡,與肝經有著密切的關係。觀察拇趾的同時也必須觀察第四趾,這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