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打破定勢新思維(1 / 2)

一、主題分析

(一)訓練意圖

1.培養學生靈活的思維能力,學會發散思維,有效地解決問題。

2.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增強創新能力。

(二)訓練目標

1.了解原有知識和經驗對解決新問題的影響。

2.運用一定的方法,克服消極思維定勢對解決問題的阻礙。

3.能不斷突破、創新,體驗思維創新帶來的樂趣。

(三)重點、難點

1.重點

讓學生認識到消極思維定勢對解決問題的影響。

2.難點

學生認識到自身的消極思維模式後,如何學會突破、創新,最終解決問題。

二、板塊剖析

(一)診斷評價

1.目標

通過故事,啟發學生對定勢影響解決問題的思考,體會生活中思維定勢的普遍性,並通過測試使學生了解自己的思維靈活性,培養創造性思維習慣。

2.操作程序

(1)“說一說”環節通過名人生活中的一個小故事,引起學生的思考,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完成故事後的問題後,教師可以請學生講一講自己是否犯過和故事主人公一樣的錯誤,從而引出下一環節。(“說一說”答案:盲人想買剪刀,隻需要開口說“我買剪刀”就行了,他幹嗎要做手勢呀?)(2)“做一做”環節通過三個腦筋急轉彎問題,使學生對自己的思維靈活性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在本環節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思維靈活性的普遍狀況。

(二)觀點意識

本板塊要求學生自己閱讀。該環節主要使學生了解什麼是“思維定勢”及我們思維受阻礙的原因,使學生正確看待定勢對思維的影響,並激發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願望。

(三)策略訓練

1.目標

(1)通過活動實際體驗自己的原有觀念,並嚐試突破“應該是”的觀念,打破常規。

(2)學會從反向思考問題,通過故事聯係自身體會思維的靈活性。

(3)學會積極思考,培養善於思考的好習慣。

2.操作程序

(1)根據診斷評價部分學生的討論和結果,有針對性地進行策略訓練。

(2)將策略訓練靈活運用到小組活動、現場練習和班級討論等多種活動形式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和活動積極性,讓學生親身實踐,多體驗、多思考。

(3)臨近結束時,請學生分享自己參與活動的收獲、體驗或感受等,在學生分享之後,教師對本次活動作總結。

(四)反思內化

1.目標

使學生回顧一下在本課中的活動體驗、所思所想,並通過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牢記學到的內容。

2.程序

(1)聯係自身日常生活,思考是否有類似經曆,並鞏固所學,為將來提供解決方法。

(2)“做一做”環節,通過經典的硬幣遊戲,使學生再次回顧本課程的內容,掌握靈活思考的策略,從而解決問題。

(參考答案:將最右邊的硬幣移到最左邊,把最下麵的硬幣疊在中間的硬幣上。人們一般看到“桌麵上”這幾個字,就形成一種定勢——在平麵上,如果隻是停留在平麵上思考,那就很難解出來了。隻要打破“平麵”這種定勢,在立體上考慮,問題就很簡單了。)

題項參考答案

四個小孩一人一個。解題的關鍵在於,題目中並沒有“剩下”的字眼,那三個小孩子拿了應得的一份,最後一份當然是最後一個孩子的,並沒有規定必須是拿在手上的,放在籃子裏也可以。

直接把瓶蓋往酒瓶裏麵鑽。

公安局長是女的,吵架中的一方是她的丈夫,即小孩的父親;另一方是公安局長的父親,即小孩的外公。

(3)“教師寄語”環節,加固學生對良好思維習慣的思考,促使學生將所學運用到實踐中。

三、策略操作

(一)“告誡自己:突破‘應該是’的觀念”策略教學建議1.課前準備:教師在課前需要準備10根左右的繩子(繩子長度約80cm,數量根據課堂人數而定,每4~6人一組)。

2.通過學生親自參與“繩子打結遊戲”,引發學生的思考。在活動中,教師可以適當引導並積極鼓勵,使學生積極思考,大膽嚐試,突破“應該是左手拿著繩子左端,右手拿著繩子右端”的觀念和固定印象,最終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