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糖尿病配餐工具——食物交換份法(1 / 3)

飲食治療糖尿病的7大原則

糖尿病的飲食治療基本原則就是合理控製總能量,維持理想體重。對於肥胖者來說,應該減少能量攝入以減輕體重。對於消瘦者則應適當提高能量攝入以增加體重。而孕婦、乳母、兒童應增加維持其特殊生理需要和生長發育的能量需要。

1糖類不宜限製過嚴

糖類,是人體的主要供能營養素。在中國,根據大多數民族的生活習慣,飲食多以富含糖類的糧食為主食。糖類按照化學結構分為單糖、雙糖和多糖。葡萄糖和果糖屬於單糖,蔗糖和乳糖屬於雙糖,多糖主要有澱粉、糊精和膳食纖維等。所有的糖類在消化道均轉化為單糖(主要是葡萄糖)而被吸收。

過去在糖尿病的飲食治療中,都強調要嚴格限製糖類的攝入,而現在研究發現,適當提高糖類攝入量並不增加胰島素的需求,反而可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對病情的控製非常有利。這種提高糖類在總能量中的比例的主張,並不是讓患者隨意吃糖和甜食等含單雙糖類的食物,而是適當放寬富含複合糖類(多糖)的食物,如糧穀、薯類。

糖尿病患者飲食中糖類應占總能量的50%~60%,應以多糖類食物為主,盡量避免食用單糖、雙糖,以防血糖波動。穀類食物是糖類的主要來源,其他澱粉類食物如土豆、紅薯、芋頭、粉條、粉皮等糖類 也不少,糖類的選擇一般要考慮該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數(GI)。當病情控製不好時,胰腺功能較差,這時糖類的比例應適當降低,待病情得到控製後再逐漸增加主食量。

2脂肪攝入要合理

脂肪的攝入量不宜過高,一般按總能量的20%~25%供給,不宜超過30%(烹調油及多種植物所含的脂肪均應計算在內)。除了控製脂肪的總攝入量外,還應注意脂肪的成分比例,即注意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現在一般推薦健康人的脂肪酸比例為: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1∶1∶1,而對於糖尿病患者,應該適當提高單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單不飽和脂肪酸可以占到總脂肪酸的40%左右。

【動物性脂肪】

(在動物脂、乳、蛋類中)含飽和脂肪酸多,攝入過多可導致血清膽固醇增高而引起動脈硬化症,應嚴格限製攝入。

【植物油】

(如豆油、花生油、芝麻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在體內與膽固醇結合成酯,可促進膽固醇的代謝。

不飽和脂肪酸又可分為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大豆油之類的植物油是飲食中多不飽和脂肪酸的主要來源,但由於多不飽和脂肪酸在體內代謝過程中容易氧化而對機體產生不利影響,所以也需限量。而單不飽和脂肪酸則是較理想的脂肪來源,在茶油和橄欖油中含量豐富,經濟條件許可時,應優先選用。脂肪總量包括肉類、魚類、堅果類和烹調油等食物提供的總量,來自烹調油的脂肪量不要超過30克,即3湯勺。

糖尿病患者還應注意限製飲食中的膽固醇攝入量,一般每天在300毫克以下,以防止動脈硬化的發生。含膽固醇較多的食物有動物內髒、蛋黃、魚子等。

3蛋白質攝入可按正常人的標準

糖尿病患者的蛋白質攝入量為每千克體重1.0~1.2克,占總能量的12%~20%,其中至少應有1/3來自優質蛋白質。優質蛋白質有很多來源,比如乳類及乳製品、蛋類、魚蝦類、禽肉、畜肉(瘦肉)及大豆製品等。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兒童,或有特殊需要或消耗者,如妊娠、哺乳、消耗性疾病、消瘦患者,應增加蛋白質的攝入量,可按每千克體重1.5克供給。

增加蛋白質的攝入時應監測腎功能,合並腎病者應慎重。

4礦物質、維生素應滿足需要

糖尿病患者的尿量較多,使B族維生素的丟失和消耗增加,應該注意補充。

B族維生素如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對糖尿病多發性神經炎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維生素B6、維生素B12及葉酸能降低血漿中的同型半胱氨酸,而同型半胱氨酸正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之一。

抗氧化的維生素如維生素C、維生素E、β-胡蘿卜素等,可以減低自由基對患者腎髒、眼晶狀體及神經的損害。

微量元素如鉻、錳、鋅等有利於脂質代謝,三價鉻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的組成部分,良好的鉻營養有助於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糖耐量,增強胰島素的敏感性。

糖尿病患者易患骨質疏鬆症,因此應注意補充維生素D和鈣、磷。

【吃水果要限量】

每天可以吃200克左右的水果。同時,所吃水果的量要固定,不要今天吃得少,明天吃得多,這樣會使血糖波動,不利於醫生掌握病情、調整藥物。

【吃水果要計算能量】

糖尿病患者吃了水果必須減少主食。要把水果的能量折算到患者一天攝入的總能量中,以一天吃200克蘋果為例,則主食建議減少25克,這樣才能保證全天飲食能量平衡。即把水果能量與其他食物進行等份交換,不能因吃水果而導致能量超標。同時,對於糖尿病患者,前提是水果要少吃,切莫大量吃。大量吃可能造成血糖迅速升高,而高血糖持續時間長的話,則會加重胰腺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