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是一種獨特的中醫治病、健身方法。臨床醫生或自己運用按、摩、推、拿、滾、揉、捏、打等各種手法,作用於病人或自己體表的皮膚、肌肉、筋腱、關節、神經、血管以及淋巴等部位,特別是對穴位產生一種機械性刺激作用,使經絡疏通、氣血流暢,達到舒經活絡、調氣活血、平衡陰陽的作用。
方1推運胃脘法
雙手從劍突下到幽門,循胃脘推而運之,稱為推運胃脘法。
【操作】患者取仰臥位,醫者沉肩、垂肘、懸腕,將力集於掌指部,以單手小魚際及掌根或雙手重疊交叉,從劍突下到幽門,循胃脘呈鉤形推而運之,又稱為鉤形推運法,操作中以掌緣旋而轉之,反複施以。此法用於胃脘部,亦可用於腹部的其他治療部位。
【注意】操作過程中不宜擠、壓、按、搗,需按照一定的順序著力。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導滯,製酸止痛,化痰利水,解鬱散結,舒肝止痛,理氣和中。
方2推脾運胃法
以左手推之於脾,交於右手運之胃,推而運之,循於脾胃,稱為推脾運胃法。
【操作】患者取仰臥位,醫者沉肩、垂肘、懸腕,以左手掌根、大魚際側及餘四指指腹,自鳩尾、巨闕至幽門、期門,推而運之,為推脾;交至右手餘四指指腹及小魚際循胃脘呈勾形運而抹之,為運胃。即左手推脾,而右手運胃,稱為推脾運胃法。手法要著力深沉,均勻和緩,持續連貫,推而不滯,運而不浮,推脾運胃,左手往右,交接準確,配合嚴密。此法主要用於上腹部。
【注意】操作中切勿擠壓叩按、忽浮忽沉。
【功效】補益脾土,養血胃氣,調和脾胃,促進運化,通經活絡,消脹止痛,寬胸利膈,開竅醒胃,調氣安神,消痰利水,解鬱散結。
方3龍鳳呈祥法
雙手拇指弓起,餘指略屈曲,分別置於左右肋緣,推而滾運,兩拇相關,一上一下,一前一後,形如龍鳳,稱為龍鳳呈祥法。
【操作】患者取仰臥位,醫者雙手拇指弓起,餘指略屈曲,以掌背及高骨著力,自左右肋緣推而滾運,移而動之,雙拇相對,左為陽似龍,右為陰似鳳,一上一下,一起一伏,一前一後,邊推邊運,邊運邊滾,邊滾邊移,推運交潛,往返操作。此法多於配合全身按摩時應用。
【注意】操作時要以內動勁連貫施力,不宜施用暴力或操之過急。
【功效】健運脾胃,疏調胃腸,理氣消滯,通調氣滯,消食導滯。
方4點三脘開四門法
以示、中、環三指分別點戳三脘,雙手四指分別點開四門,稱為點三脘開四門法。
【操作】患者取仰臥位,醫者於患者腹部,用雙手充分施以推、揉、運、摩等手法後,以三指(示指、中指、環指)分別對準三脘穴(上脘、中脘、下脘)點而戳之,再以四指(示、中、環、小指)分別對準四門(幽門、章門、期門、梁門)點而開之。操作時持續著力,左右對點。
【注意】操作時雙手密切配合,不可操之過急或暴力擠壓。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下氣,理氣舒肝,解鬱散結,和胃止嘔。
方5源根築提法
四指(示、中、環、小指)端並攏,戳點胃旁(指下有搏動為應手)稱為源根築提法。
【操作】患者取仰臥位,醫者以四指端並攏對齊,斜置於胃旁點而戳之,微微顫抖,隨呼吸定點提起。戳點時麻木痛涼感貫竄腿足,提起則熱流滾滾下竄於趾。本法主要用於上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