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飲食決定心腦血管健康(1 / 3)

大量研究證明:平素愛吃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的人,其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較高。膽固醇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重要因素;飽和脂肪酸可使血膽固醇增加,損害動脈血管;高鹽飲食則是引起高血壓的主要飲食因素。

認識心腦血管疾病

何為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高脂血症、心髒病等,主要病因是動脈硬化。動脈硬化即動脈血管內壁有脂肪、膽固醇等沉積,並伴隨著纖維組織的形成與鈣化等病變。這種病變發展至心髒冠狀動脈時,則形成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及急性死亡)。從正常動脈到無症狀的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管狹窄,需要十到幾十年時間。但從無症狀的動脈硬化到有症狀的動脈硬化,如冠心病或中風,隻要幾分鍾時間。很多病人因毫無思想準備,也無預防措施,所以死亡率很高。

何為腦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腦動脈、靜脈係統發生病理改變所致的疾病,包括出血性腦血管疾病(如腦出血等),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如腦梗死等)。以腦動脈係統疾病最常見,多發於40歲以上人群,會出現頭痛、頭暈、嘔吐、意識障礙,甚至失語、偏癱、大小便失控等症狀,發病急、病情重、危險性大,重者可致死亡。

飲食決定心腦血管健康大量研究證明:平素愛吃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的人,其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較高。膽固醇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重要因素;飽和脂肪酸可使血膽固醇增加,損害動脈血管;高鹽飲食則是引起高血壓的主要飲食因素。

什麼損害了心腦血管

現代醫學觀點:動脈粥樣硬化是主因

何為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是指動脈壁發生的病理改變,膽固醇、中性脂肪等微粒子堆積在動脈內膜,使其增厚,導致動脈壁硬化。通常先出現在與心髒相連接的主動脈,再向中等大的動脈和細的動脈發展。

動脈粥樣硬化是如何形成的

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比較漫長,在兒童時期動脈壁內膜就有局部的脂肪沉著,形成脂紋;在高膽固醇血症、高血壓、糖尿病及吸煙等因素影響下,青春期動脈內膜形成了纖維斑塊,構成成年時期冠心病、腦血管病的基礎;30歲後,纖維斑塊逐漸增加,厚度達到血管腔的75%時,就會發生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及腦血栓等。

動脈粥樣硬化與心血管疾病

心髒冠狀動脈的血管壁較厚,其內層的1/3從流經的血液中攝取營養,由血管內膜向外膜滲透。如果血管壁厚度增加,這種滲透會變得遲緩甚至停滯,膽固醇、中性脂肪等大分子物質就會慢慢堆積在動脈血管的內膜,形成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發冠心病。

動脈粥樣硬化與腦血管疾病

腦底動脈隨著大腦的發育,分支會越來越多,致使有些動脈血管形成直角甚至大於直角的轉彎,如果血液黏稠,就容易出現動脈粥樣硬化,形成腦血栓,最終導致腦血管疾病。

中醫專家觀點:氣血失衡是基本病機

心腦血管疾病相當於中醫學的心悸、胸痹心痛、眩暈、中風、失眠、癡呆、癲、癇、狂等病症,主要辨證分型有痰火擾心、飲阻心陽、心血瘀阻、心陽虛弱、心陰虛弱、腦脈受損、腦髓空虛等,都與氣血失衡有關。

氣血與心、腦的關係

心主血,心與血的生成有關;心主脈,心與脈的功能有關。血液的運行,有賴於心和脈的相互合作,心氣的推動起主導作用。腦髓以經脈為通道,與五髒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密切相關,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腦隻有依賴氣的溫煦和推動,血的濡養和流暢,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

氣血失衡的發展規律

氣滯血瘀是心腦血管病的早期病機,也是最常見的病機,多屬實證,會出現胸悶胸痛、驚悸失眠、頭暈目眩、頭痛頭脹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