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誌福,河南省上蔡縣人,漢族,1977年7月出身於農民家庭,經濟管理學本科畢業,1994年12月參加工作,1998年9月入黨。年少時,刻苦學習,但是恰逢其父身體有病,這一病就是6年,不但花去了家裏所有積蓄,還負債累累,隻好輟學務工。16歲到北京鐵道部京淮餐廳學廚,從此,開始了他的廚藝生涯。
早年,王誌福曾師承鐵道部淮揚菜名廚張乃霖、李建國(現鐵道部機關服務中心主任),後又到北京最早粵菜酒店紫薇賓館學習粵菜。1994年12月應征入伍,在總後物資油料部機關食堂當了一名炊事兵。入伍以來,以“幹好炊事員工作,同樣是報效祖國”為人生追求,以成為新時代的烹飪大師為奮鬥目標,紮實立足平凡的炊事員崗位,砥礪高尚廚德,苦練烹飪技藝,執著進取,矢誌不餒,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績,在北京、全國和世界性烹飪大賽中,先後獲得了10塊金牌、6塊銀牌。為軍隊贏得了榮譽,王誌福個人先後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和優秀共產黨員各一次。
王誌福入伍後,一直在部隊食堂炒大鍋菜。他認為社會職業不應有高低貴賤之分,而應看個人的實際技能。飲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烹飪是一種崇高的藝術,幹好炊事員工作,同樣是報效祖國,同樣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對於他來說,就是要立誌“做一名新時代的烹飪大師”。
為了實現心中理想,他利用業餘時間學函授,跟著中國中醫研究院高忠英教授、鼓樓中醫院名醫館館長陳文伯教授學中醫、學餐飲管理,進烹飪管理大專班,先後參加了北京服務管理學校、中國科學院管理幹部學院、北京應用技術大學、中央黨校的函授或走讀學習。他的刻苦好學打動了世界中華美食藥膳研究會會長張文彥先生、北京服務管理學校主任李桂蘭。在會長和李主任的介紹下,北京國際飯店特級烹飪大師趙國忠先生收王誌福為徒。趙國忠大師研究並教授食雕藝術20餘年,在烹飪界享有崇高聲譽。當王誌福得知自己將拜心目中高不可攀的名人為師時,激動得夜不能寐。拜師那天,師傅趙國忠竟然流淚了,因為疾病纏身的他早已不收徒弟了,今天因破例收下王誌福而百感交集。同時,他又得到河南大廈的特邀顧問呂長海大師、大董烤鴨店總經理董振祥(特別要說的是王誌福經常到大董烤鴨店學習,並得到大董親自指導)、全聚德集團行政總廚(原王府井烤鴨店的副總經理)楊學智及李寶宏、人民大會堂的行政科長劉章利、晉陽飯店國寶級大師金永泉、峨嵋酒家的國寶級大師伍鈺盛、豐澤園飯店國寶級大師王義均、馬克西姆單春衛、上海錦江大酒店嚴惠琴、廣東廣州酒家的黃振華、世界藥膳協會秘書長張文彥及中烹協的孟璐處長等多位大師手把手的指點、教導。
王誌福為了心中的夢想,堅持如饑似渴地學習,除了必要的睡眠、吃飯時間外,幾乎把所有的業餘時間用在了學習上。從業至今他一直訂閱了《東方美食》、《美食導報》、《中國食品報》、《中國烹飪》、《餐飲世界》、《中華美食》、《烹調知識》、《中華醫藥養生》、《健康時報》、《醫藥養生報》等雜誌和報紙,購買了有關營養學、原料學、中醫學、食療知識、烹飪學等書籍上萬冊。除了工作,王誌福每天都要閱讀學習,遇到好的資料就摘抄記錄,他摘抄記錄的筆記達幾十本。將近二十年來,他沒有打過一次撲克,除了看新聞聯播,很少看別的電視節目。初學雕刻,他去市場整麻袋地買蘿卜,並在一個個蘿卜上雕刻花鳥龍鳳,手疼得伸不開,他咬牙忍受;雕刻瓜燈,他幾乎不知疲倦,夜以繼日。他酷愛鴿子,為了雕刻栩栩如生、展翅欲飛的鴿子,他特意買了6隻鴿子觀賞、臨摹、雕刻……如今,他1分鍾雕朵花,幾刀刻隻鳥,這一切都是幾年的光陰和成袋成袋蘿卜練就的功夫。為了比賽,他通宵達旦,因睡眠不足,鼓風灶給崩了,眉毛、眼睛、臉全燒了,看完燒傷後,繼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苦練。他還常常把自己的作品免費送給飯店、招待所,從而換取入廚房看做菜的資格。王誌福的桂冠是他用那傷痕累累的雙手編織的。還有一次,他在睡眠不足的情況下切麵,一走神,切在手上,差點斷筋。可他為了練習刀功,每天都要切大量豬通脊和牛肉。他說,流血對他來說是太小的事。正因為如此,他手拿菜刀才能遊刃有餘,運用自如,操作起來,整個身心擁有了一種瀟灑與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