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名著與養生(3)(1 / 3)

內丹修煉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丹經之王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集外丹與內丹修煉之大成,從東漢至宋代的漫長歲月裏,一直影響著眾多修煉的人士,而張伯端的《悟真篇》是繼《參同契》之後的又一部重要的丹經著作,二者同為丹經之祖。

《悟真篇》一書以詩、詞、曲等體裁闡述內丹理論,認為修煉金丹是修仙的唯一途徑,書中有“學仙須是學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萬卷仙經語總同,金丹隻此是根宗”;“若人了得詩中意,立見三清太上翁”等語。作者在《序》中將道教方術分為兩類,稱行氣、導引、辟穀等為“易遇而難成”,認為“勞形按引皆非道,服氣餐霞總是狂”,“休妻謾遣陰陽隔,絕粒徒教腸胃空,草木金銀皆滓質,雲霞日月屬朦朧,更饒吐納並存思,總與金丹事不同”。唯有煉金丹,是難遇而易成,即難於煉成,而一旦煉成即可成仙。

《悟真篇》的重要貢獻之一,在於其對道教丹道修煉理論的發展和創造。《悟真篇》將《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大道生成論,發展表述為“道自虛無生一氣,便由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修煉模型,特別注重真鉛(即先天真一之氣)。這一理論鮮明的表現了丹家注重純陽生生之道的旨趣。同時,采取真鉛藥物,修成金丹的理論,又是對《黃帝陰符經》“觀時盜機”思想的具體應用,而五行顛倒,三五與一的修煉理論,則直承《周易參同契》。

《悟真篇》不僅是道教內丹丹法的主要經典,而且對中國傳統的氣功學也影響深遠。中國的傳統氣功學多來自道教內丹學,以吐故納新、除欲淨慮為要旨。張伯端認為“草木金石為渣質”,還說“人人本有長生藥,自是迷途枉自拋”。認為修煉內丹是成仙的唯一途徑,因為人人自身本有長生藥,用不著向外去尋求“眾草”。主張按照萬物化生的法則,反其道而修煉自己的“內三寶”精、氣、神。精是指人身水液中的精華;氣是指人身中雖不可見而具有推動運轉之能的生命能量;神是指精神或心理功能。

內丹名家陸西星在《心印妙經注》中說:“靈明知覺之謂神,充周運動之謂氣,滋液潤澤之謂精。以其分量而言,則神主宰製,氣主作用,精主化生,各專其能。”《悟真篇》則從傳統的“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觀出發,以人身為鼎爐,以精氣為藥物,以神為火候,循行一定的經絡,經過一定的步驟,提倡修煉自己的精、氣、神,使之在體內凝聚不散,結成金丹,從而達到長生成仙的目的。

小知識

張伯端

張伯端生於公元983年,卒於公元1082年,北宋時天台人,字平叔,號紫陽、紫陽仙人,人稱“悟真先生”,傳為“紫玄真人”,又尊為“紫陽真人”。是道教南宗紫陽派的鼻祖。清雍正年間封“大慈園通禪仙紫陽真人”。被道教奉為南五祖之一。

張伯端自幼博覽三教經書,涉獵諸種方術。《悟真篇》有:“仆幼親善道,涉躐三教經書,以至刑法書算、醫卜戰陣、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術,靡不留心詳究。”曾中進士,後謫戍嶺南。曾於成都遇仙人(一說此仙人為劉海蟾)授道,後著書立說,傳道天下。北宋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仙逝,飛升前留有《屍解頌》一首:“四大欲散,浮雲已空,一靈妙有,法界通融。”

附錄道家養生經典詩詞

1.孫思邈的《養生銘》

——孫思邈當年隱居過的五台山藥王廟前的石碑上所刻

怒甚偏傷氣,思多太損神。神疲心易疫,氣弱病來侵。

勿使悲歡極,當令飲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寢鳴天鼓,寅興漱玉津。妖氣難侵犯,精氣自全身。

若要無諸病,常當節五辛。安神宜悅樂,惜氣保和純。

壽夭休論命,修行在本人。若能尊此理,平地可朝真。

2.孫思邈的《孫真人衛生歌》

天地之間人為貴,頭象天兮足象地;父母遺體宜保之,箕裘五福壽為最。

衛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與大醉;三者若還有一焉,須防損其真元氣。

欲求長生先戒性,火不出兮神自定;木還去火不成灰,人能戒性還延命。

貪欲無窮忘卻精,用心不已失元神;勞形散盡中和氣,更信何能保此身?

心若大費費則竭,形若大勞勞則怯;神若大傷傷則虛,氣若大損損則絕。

世人欲識衛生道,喜樂有常嗔怒少;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

春噓明目本扶肝,夏嗬心火可自閉;秋呬定收金肺潤,冬吹肺腎得平安。

三焦嘻卻除煩熱,四季常呼脾化餐;切忌出聲聞口耳,其功尤勝保神丹。

發宜常梳氣宜煉,齒宜頻叩津宜咽;子欲不死修昆侖,雙手揩摩常在麵。

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鹹;夏日增辛聊減苦,秋辛可省但教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