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類是豆科植物的種子,種類很多。主要有黃豆、黑豆、綠豆、赤小豆、豌豆、豇豆、菜豆、扁豆等。豆類在我國有悠久的培育曆史;豆製品是我國的民族飲食文化遺產。相傳始於漢代,至今有近2200年之久。
綠色牛乳植物肉——大豆
大豆,是“黃豆”、“青豆”、“黑豆”等的統稱。莖直立或半蔓生;莖、葉和莢均密生茸毛;複葉,小葉三片;短總狀花序,花白色或紫色;莢果;結莢習性分為有限結莢和無限結莢兩種;種子橢圓形近至球形,有黃、青、褐、黑、斑、雙色等。因含脂肪較多,又屬油料作物。
我國是大豆的故鄉,從母係氏族社會的神農時代。已將大豆的原始種——野生大豆,馴為家生田植。百朝曆代,凡大豆栽培技術的論述頗多,如《雜陰陽書》說:“大豆生於槐,九十日秀(開花),秀後七十日熟。”《農政全書》、《齊民要術》、《種樹書》等都記載有大豆的種、收之法。如今,全世界的農學、曆史、考古等學家公認,大豆的栽培曆史以中國為最早,這是我國對世界農業的一大貢獻。
曆經數千年的馴育史,迄今的大豆品種極多。如油光閃亮的“黃金珠”,粒大滾圓的“天鵝蛋”以及“坎豆”、“泥豆”、“大白眉”、“滿倉金”、“尉氏青豆”、“保定青皮豆”……不勝枚舉。其形狀、顏色不同,環境的適應性極強。
隨著農業的發展,人們對大豆的利用越來越廣泛。從秦漢以前的做飯煮粥之充當主食,逐漸向“蔬餌青饌”過渡。豆製品可達百種以上。除大家所熟悉的豆腐、豆汁、豆豉、大豆蛋白奶等品類外,還有各式各樣的豆製品如“南幹”、“白幹”、“五香幹”、“元雞”、“小素雞”、“什錦”、“辣塊”、“炸豆泡”、“炸素卷”等。
大豆是一種植物油料,其脂肪含量約占17%~20%;也是一種高蛋白食品,蛋白質含量高達37%~40%,相當於大黃魚、瘦豬肉、牛肉、雞蛋所含蛋白質的2倍多。其蛋白質的質量有獨到之處:一是它含有人體不能合成的8種必須氨基酸:賴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蘇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纈氨酸;二是大豆蛋白質不含膽固醇,隻含有少量的豆固醇,可以起到抑製機體吸收動物食品所含膽固醇的作用。從油脂類型來看,大豆油屬於不飽和雙烯脂肪酸,即亞油酸。人吃後,機體可以合成前列腺素,能增強血管的機能。大豆還含有皂草甙,能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所有這些都是動物肉所不及的。
大豆在當代被人們譽為“綠色的牛乳”、“植物肉”。從營養價值來說,它是當之無愧的。
其他常見的豆類還有蠶豆、綠豆、赤小豆、扁豆、豇豆等。
豆腐的發明及流傳
“磨龍流玉乳,蒸煮結清泉。色比土酥淨,香逾石髓堅。”元代的這首詩正是在讚賞可以“與肉蛋抗衡,和魚蟹媲美”的豆腐。四句詩勾勒出加工豆腐的幾個主要環節,從磨豆似瓊漿,到熬煮似銀湯;再看那製出的豆腐,其色澤宛如本地出產的酥酪;其味道,賽過玉液之清香。
豆腐,是我國所獨創的大眾副食品。在古代還有許多別名:黎祁、犁祈、來其、脂酥、菽乳,雅稱“小宰羊”。那麼,豆腐產生於何時?又是何人所創呢?
《天錄識餘》寫道:“豆腐……相傳為漢淮南王劉安所造,名為黎祁。”《本草綱目》中說:“豆腐之法,始於前漢淮南王。”《物性誌》也說:“豆以為腐,傳自淮南王。”
淮南王,名劉安,生於公元前179年,漢高祖劉邦之孫,是西漢思想家,人稱雜家,《淮南子》一書的作者。人們不禁要問,居官顯赫、善為文辭的淮南王,怎麼發明了豆腐呢?確實事出有因。原來,劉安是道家一派,受方士煉丹術的影響,也想長生不老,便召集一批道家術士,在安徽淮南壽春八公山下,按“養生秘方”用黃豆與鹽鹵設法炮製,以求熬出“益壽神湯”。曆經三年,窮盡各種方法,結果熬成一種乳腦,漿水滲流出後,試嚐之,不但無毒,而且味美,這就是最早的豆腐。
劉安的金丹未煉成,卻造出豆腐留給民間。這便是“劉安神湯成豆腐”的故事,可算是造福後世,功德無量。
關於豆腐的起源,民間還有另一傳說:也是在漢朝,射陽縣(今江蘇省轄)有一村夫,誤飲鹵水,燥渴裂心,血凝將死。鄰家一老嫗,將喂豬崽的熱豆汁舀了一瓢,隻當作解渴,給中毒者灌之。不料,竟然出現了奇跡:那個瀕臨死亡的人蘇醒得救。一位郎中得悉,便進行探究,按藥性發現了“鹵水點豆腐”的訣竅,於是傳留後世。
由於豆腐的細膩如膏,宋代美食家蘇東坡則把豆腐比作牛乳和酥油:“煮豆為乳脂為酥。”
清代錢塘人袁枚也在《隨園食單》中為豆腐留下了“精美無雙”、“遠勝燕窩”的盛讚之筆。乍一聽來似有偏頗溢美之嫌,細細想來,倒也在理,不為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