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小學語文教學師生互動中的話語溝通
教學交流
作者:沈美芳
【摘要】良好的師生互動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教學質量。語言溝通是教師互動的重要形式。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運用各種形式,如課堂提問,創設情境,課堂討論,來有效的加強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語言溝通。本文將著重分析課堂上語言分析的師生互動,為實際的課堂中語言溝通形式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語文互動話語溝通
互動式教學在語文課堂的教學實踐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師生互動中的指向和形式對教學的實施效果具有重要影響。語言溝通是師生互動的主要實現形式,良好的語言溝通效果,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欲望,營造活潑的課堂氛圍,提高教學效果,教師根據實際情況不斷的進行調整,從課堂提問,創設情境,課堂討論等方麵著手實現師生的有效互動,實現從“單方麵的語言講解”到“師生語言交流“的轉變。
一、通過課堂提問加強話語溝通
課堂提問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合理、有針對性的提問,可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生個體差異性,通過有效的提問形式進行師生互動,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對話交流、思想碰撞、學習新知的作用,讓學生在提問中啟發思維、活躍思想,推動學生在思考中提出新奇的設想,實現師生的有效互動。
如在學習《植物媽媽有辦法》這篇文章時,開頭引入環節,采用“記憶性問題”的提問:小朋友都有爸爸媽媽,那你們知道蒲公英、蒼耳、豌豆這些植物的媽媽是誰嗎?調動學生學習課文的積極性。教師在講解教材的內容時,采用“概括性問題”的提問,讓學生回憶並列舉蒲公英、蒼耳、豌豆等植物的特點,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教師要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適時的引導,並根據學生們的回答做總結。在教材內容的學習完成之後,采用“遷移性問題”的提問:咱們大家已經知道蒲公英、蒼耳、豌豆的媽媽怎樣幫助他們的孩子旅行,那你們知道其他植物的媽媽是怎樣完成這個任務的嗎。在提問的過程中,教師仔細觀察學生的思維動向,遇到不會回答的學生,教師要用親切的話語和激勵的眼神引導他們回答問題的答案,如學生列舉了大樹,可能一時想不出怎麼完成“旅行”的,教師就可以逐步引導:“大樹的葉子到了秋天是不是會飄落”“大樹為什麼飄落呢”,帶領學生得出答案,即:大樹通過風的傳播,把樹葉吹向了遠方。同時要對學生們的回答及時給予讚揚和鼓勵。
二、創設情境,實現互動中的語言溝通
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限,對抽象的概念和知識理解起來比較困難。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師生互動時,可以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和手段,為學生創設具體的場景。通過學生樂於直觀、生動的實物演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理解抽象化的概念。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的場景模擬,是通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使學生對要學習的知識有一個直觀、清晰的認識,開發學生的思維,從而促進師生之間有效的互動,全麵的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