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會上火,蛇不上火
陳小野是中醫研究的“國家隊”中國中醫科學院當年破格提拔的最年輕的教授,他一直在做中醫基礎醫學研究,想用現代科學給中醫一個解釋。他在眾多資料和實驗結果中發現了一個規律:人之所以上火,和進化程度高相關。
陳小野發現,生物進化是從熱量消耗低的物種向熱量消耗高的物種進化的,如魚-兩棲類冷血動物-爬行性變溫動物-鳥類-哺乳類恒溫動物。從冷血動物到恒溫動物,是從低等到高等,物種進化得越高級,身體溫度也就越高。人的體溫高,因此容易上火。
你肯定看不到蛇上火,因為它是冷血動物,而雞就會上火。古代一本名叫《雞譜》的書中就有記載:“夫雞之痰喘者,有寒暑之分。熱者非感風寒,乃因雞之膘肥鬥後內熱,再因喉中之痰血去之未淨,待渴後痰血盡歸於中,又因俗傳言鬥後不可飲水,故雞髒如焚,安得不病也。經曰:‘氣壯生火。’火盛生痰,必喉腫、舌焦,其糞或純白或紅白兼雜,皆內熱之症也。”
廣東人喜歡吃蛇,那裏天氣熱,吃蛇肉可以清熱去火,借助的就是蛇的涼氣。蛇膽能治咳嗽,如大家熟悉的蛇膽川貝液,治咳嗽痰多且痰色發黃的熱性咳嗽效果很好,因為蛇膽是涼性的;如果是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本身就有寒,再吃含蛇膽的咳嗽藥就不合適了。
雞是偏溫的,中國產婦坐月子吃雞,而不吃鴨子。雞和紅棗合燉能溫補,是虛寒女人最適合的藥膳。而狗肉的火力就更大了,很多人吃狗肉之後會流鼻血,因為在進化階序中狗比雞更高級。
自然界有陰陽之分,由陽氣主宰。太陽比月亮大,萬物向陽為生。作為受天地之氣而生的、進化最高級的人,氣常有餘,血常不足,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所以最容易上火。
男人過四十,“六味”正當時
元·朱丹溪《格致餘論》:“夫以陰氣之成,止供給得三十年之視聽言動,已先虧矣。人之情欲天涯海,此難成易虧之陰氣,若之何而可以供給也。”
人的陰氣隻夠供給三十年的生命,所以很早就虧了。而人的欲海無涯,以這並不充足的陰氣,怎麼可以夠供應呢?
營養學上有個經驗,人吃的東西和自己的物種離得越遠越好:四條腿的豬牛羊肉就不如兩條腿的雞鴨肉,兩條腿的飛禽類就不如沒腿的魚類。營養學這麼說,主要是從食物的脂肪含量上考慮的:脂肪含量越低的,人吃了越不容易發胖,不發胖就少了很多伴發病症,比如糖尿病、高血壓、痛風、心腦血管病。
這種食物的選擇也很合乎中醫上火理論。和人類離得越近的物種,進化程度越高,熱量就越高,吃了就越容易上火。糖尿病等慢性病就是由嘴而人的“火患”。
金元時期的名醫朱丹溪意識到了這點,所以他才有了著名的“相火論”。他認為這種存在於人體之中的“火”是通過生命的各種活動表現出來的,這就叫“凡動屬皆火”。也就是說,人的“火”始終處於蓄勢待發中,往左偏一點就是火少了,就是“衰”,就是陽虛,往右偏一點就是火多了,就是“妄動”,就是上火。因為人的進化特點,“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正常人往右偏的可能性更大,陰虛、上火很常見。
人的體質是分陽虛和陰虛的。陽虛是火力不足,陰虛就是火力過旺。在北京中醫院的腎病科主任常崢教授的印象中,現代人屬於陰虛的比屬於陽虛的要多,失眠、神經衰弱、糖尿病、高血壓等多以陰虛的體質出現。根本原因就是現代人壓力太大,時刻想著掙錢、升遷、過好日子,被欲望逼得腦子動得太厲害,“火”很旺,於是消耗陰液,體質成了陰虛。
所以,男人過40歲,即便沒有什麼慢性病,也要每天吃兩丸六味地黃丸,避免陰精過度耗竭。
25歲之後,大腦才有了成熟的定力
清·張璐《張氏醫通》:“頭者,天之象,陽之分也,六腑清陽之氣,五髒精華之血,皆朝會於高巔。”
人的頭部是五髒六腑的氣血交彙之處。
具體到人體,器官進化得越高級的,也是火力最旺的。人體器官最高級的是大腦,火力最旺的就是大腦。
大腦是消耗熱量最高的器官。人大腦的重量隻占人體重的2%,其熱量消耗卻占身體總熱量的200%。即便你坐在那兒不動,隻是聽課或考試,一旦動腦子了,一上午下來也會覺得很餓,因為動腦子是種巨大的能量消耗運動。
大腦因為複雜、高級,進化完成的時間比其他器官長,是人體器官中最後一個進化好的。比如最能體現人的本性,體現成熟程度的意誌力,負責它的神經細胞就位於大腦的額葉。
人大腦的成熟順序是:枕葉——顳葉——頂葉一額葉。越高級的越複雜,成熟得也越晚,造物主也是“慢工出細活”的,所以人最高級的額葉要到25歲才成熟。
生活中也會有發現:人一般到25歲以後才變得穩健、有定力。此時,身體其他相對低級的器官開始老化,比如膝關節。膝關節的老化從十四五歲就開始了,到30歲,膝關節已普遍老化,骨刺最先發生在這裏。很多人長骨刺,上下樓時膝關節疼,以為是骨刺紮的,就找醫生想把骨刺切了。其實,骨刺的表麵有滑膜,有軟組織,應該是一個很圓的東西。因為在X片上看可能像一個很尖的東西,所以就有了“骨刺”這麼個俗稱。疼痛也不是骨刺引起的,而是關節出現蛻變和損傷,刺激滑膜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