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購重組:傳統製造業綠色轉型的推進器
封麵專題
作者:胥朝陽
【摘 要】 在傳統製造業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運用新技術開發高附加值產品,推進傳統製造業向現代製造業轉變,對中國經濟轉型發展成功與否具有決定性作用。基於理論演繹與典型案例相結合的綜合分析,文章得出如下結論:綠色轉型是中國傳統製造業發展的戰略方向,技術創新是中國傳統製造業綠色轉型的關鍵,並購重組是推進中國傳統製造業綠色轉型的推進器。文章拓展了傳統製造業轉型發展的研究視野,可供相關企業借鑒。
【關鍵詞】 並購重組; 傳統製造業; 綠色轉型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5)10-0002-04
中國傳統製造業具有產業鏈條長、吸納勞動力多等特點,是推動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目前,國內傳統製造業麵臨技術創新能力弱、產業集中度低、節能減排任務重等發展困境,是國民經濟綠色轉型的難點及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麵對不斷發展的新環境及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新期待,順應現代產業綠色發展的新趨勢,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加速現代信息技術與高新技術向傳統製造業的滲透,是國內傳統製造業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傳統製造業綠色轉型的內涵及驅動力
(一)內涵:從“三高一低”到“兩低一高”
綠色發展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主流模式,重視環境保護、生命健康與可持續發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的基本內涵是指紡織、冶金、水泥、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由傳統的“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向“兩低一高”即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集約發展之路轉變。傳統製造業隻有強化綠色發展意識,加快綠色技術在企業應用的步伐,才能突破瓶頸製約,成為現代社會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支撐力量。
伴隨著對製造業傳統發展模式的不斷質疑,綠色發展理念在國外的實踐已經有五十多年的曆史。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率先反思傳統工業對社會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麵影響,引起西方國家對環境保護的關注。20世紀70年代初,由西方發達國家組建的羅馬俱樂部開始質疑西方工業化國家高消耗、高汙染發展之路的可持續性。20世紀80年代,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積極倡導通過技術創新開發新資源或高效利用現有資源,降低“三廢”即廢渣、廢水、廢氣的排放;20世紀80年代末,英國的皮爾斯等人首次提出“綠色經濟”一詞,探討通過對資源環境產品和服務的合理定價,引導企業盡力做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有機統一。
進入21世紀,麵對經濟增長趨緩和氣候變暖的雙重壓力,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均鮮明地提出實施產業綠色發展戰略。傳統製造業的綠色轉型,意味著生產工藝與生產過程綠色化,同時對產品的流轉與消費也有相應的要求,以消除或弱化產品鏈條上可能存在的瑕疵對社會環境產生的負麵影響。以典型的傳統製造業紡織工業為例,紡紗生產環節產生的短纖維、飛絮既降低原料的有效利用率,又會對現場工人的呼吸健康造成傷害;紗線上漿產生的汙水既導致澱粉等原料的浪費,又會對環境與人體造成傷害;紡紗所處的高溫高濕環境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織造過程中的紡織噪音會對人體聽力造成傷害等。
(二)驅動力:技術創新
綠色製造技術是傳統製造業轉型發展的動力與支撐。由於單純的技術購買難以被企業有效吸收,不易形成企業內在的技術創新能力,一般適用於企業綠色發展的早期階段。加大環境保護技術的研發和引進消化力度,加快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項目以及重點工藝流程的技術改造步伐,提高資源利用的集約化程度,大幅度減少汙染物和有害氣體的排放,成為已進入中後期發展階段的中國傳統製造企業綠色轉型發展的關鍵。因此,對現階段的中國傳統製造業而言,備選的技術創新路徑通常有兩條:一是協同創新,二是自主創新。
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是協同創新的主要載體,通常由作為技術需求主體的企業及高校、科研組織等以各方共同利益為基礎,以研發新技術、增強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為目標,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合約為保障形成的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業技術創新共同體。例如,作為典型傳統製造業的紡織業構建了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產業用紡織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多個技術創新聯盟,對紡織業的技術進步與綠色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北京師範大學聯合環境保護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等單位成立的中國綠色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等。
相對於以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為主要載體的協同創新而言,自主創新是指企業依靠自身力量開發新技術並藉此開發新產品或實現產品價值提升的創造性活動,是傳統製造企業創新發展的重要路徑與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由於絕大多數傳統製造企業擁有的人力、物力、財力及智力有限,僅依靠單個企業自身的研發能力難以完成現代製造技術創新的全過程,自主創新在國內傳統製造業的大範圍應用困難重重。因此,尋求適宜在國內傳統製造業推廣應用的技術創新路徑,並與協同創新、自主創新等路徑共同發揮作用意義重大。
二、傳統製造業綠色轉型路徑的創新:並購重組
隨著傳統製造業“三高一低”發展模式日漸式微,並購重組在推進傳統製造企業技術進步、資源集約利用及產業轉型升級方麵的功能逐漸引起重視。
(一)並購重組促進企業技術能力提升
學界對技術獲取型並購效應的研究表明,主並企業間的效應存在較大差異,被並購的技術型小企業績效增長顯著(Granstrand and Sjolander,1990);並購可以拓展企業的知識基礎,降低企業的組織惰性,將目標公司的技術轉移到企業的各個部分可能有利於提高企業的能力基礎和經營業績(Hagedoorn and Duysters,2002)。Desyllas and Hughes(2008)證實了並購獲取技術的可行性,認為通過恰當的並購模式獲取技術可以成為公司自行研發的重要補充。因此,與技術購買、技術許可、技術聯盟等單純技術資源獲取方式相比,以產權為紐帶的並購具有將外部禮節式學習機製轉化為內在融合式學習機製的功能(胥朝陽、黃晶,2008)。事實上,在開放經濟環境下,來自外部的創新資源與內生性創新資源同樣重要,通過並購融合發酵衍生出的新知識又會形成新的企業能力,但必須識別出相關技術並在吸收或融合創新後通過某種方式迅速投入生產(郭俊華,2005;胥朝陽、黃晶,2010)。因此,越來越多的技術開發正從自身“研究開發”轉向“購並開發”,力助企業在開放創新中贏得競爭優勢(張治棟、韓康、王孝偉,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