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走近五穀雜糧(1 / 3)

餐桌上的生活智慧大米

【別名】白米、稻米、粳米、水稻、早稻

【本源】禾本科植物粳稻的種仁

性味功用

性平,味甘。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益精強誌、強壯筋骨、生津明目、和五髒、通血脈、止煩、止渴、止泄、治諸虛百損等功用,是中國人的主食之一。大米煮粥堪稱“人間第一補品”。

飲食宜忌

男女老少皆宜,四時可食。老人、產婦、嬰幼兒及久病初愈者尤宜食。

忌與馬肉同食。

養療便方

治胃納不舒、口幹舌燥:取大米250克,柴魚200克,豬骨750克,花生100克,薑絲、蔥花少許。先將大米、花生洗淨;柴魚洗淨撕開,人油鍋中略炒;渚骨洗淨,用沸水稍浸去血腥一剁碎;然後將適量清水倒入砂鍋,以武火煮沸,下大米、花生和豬骨,煮至粥將熟時,再下柴魚、薑絲、蔥花及適量食鹽,即可食用。

補血益精,強身養顏:取大米150克,枸杞子30克,洗淨置砂鍋中,加適量清水、白糖,先以武火煮沸,再改文火慢熬至粥熟即可。

治氣虛體弱:取大米100克,鯽魚1條(約500克),生薑適量。先將大米、生薑洗淨,鯽魚除鱗腮去髒,洗淨瀝幹,用適量薑絲、生油醃30分鍾;然後將適量清水倒入砂鍋,以武火煮沸,下大米、鯽魚、生薑,待再沸後改用文火煲2小時,調入適量食鹽與胡椒粉,即可食用。

糯米

【別名】江米、元米、糯稻

【本源】禾本科植物糯稻的種仁

性味作用

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的作用。由於其熱能較高,因而進食可增強體力和耐久力,少量食用可治消化道潰瘍。糯米根可治胃癌。

飲食宜忌

體虛自汗、盜汗、多汗、血虛頭暈眼花、脾虛腹瀉、肺結核、神經衰弱及病、產後的人群最適宜食用。宜煮成稀粥,不僅營養豐富且極易消化吸收,養胃氣。

發熱、咳嗽、痰黃稠,或有黃疽、泌尿係統感染及胸悶、腹脹者不宜多食;消化不良、大便秘結者慎食。

養療便方

治月經不調、陽虛性腰膝無力:取糯米100克,鮮河蝦50克,韭菜100克。先洗淨各物,並將韭菜切段,然後把糯米、河蝦放進瓦煲內,加水1250毫升,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煮約40分鍾,放入韭菜煮沸5分鍾,下適量食鹽、胡椒粉即成。每日早、晚分食。治腸炎、胃炎、消化不良:取糯米100克、新鮮淮山100克、薏米50克、白糖30克。先把糯米、薏米洗淨,稍浸泡;鮮淮山洗淨,削皮切小塊。於瓦煲內加水1500毫升,武火煮沸後,加入糯米、薏米煮沸40分鍾後下鮮淮山,再煮15分鍾,溶入白糖即成。每日1劑,早、晚分服。輔助治療胃癌、其他各種癌症:取糯米30克,皂角剌2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皂角刺、白花蛇舌草分別洗淨,一起放入瓦煲內,加水1200毫升,武火煎沸後改用文火蒸40分鍾,去渣取藥液,過濾後再放回瓦煲內,煎沸後加入糯米,煮成粥後即成。每日1劑,分早、晚服用。

小米

【別名】穀子、糯秫、糯粟、粟米

【本源】禾本科植物粟的種仁

性味功作

性溫,味甘。具有健脾和胃、益腎、除熱、解毒等功效,適用於胃氣不和、消化不良、嘔吐反胃、泄瀉、消渴、產後體弱等症。

飲食宜忌

男女老少皆宜;脾胃虛弱、反胃作嘔及產婦尤宜食。

忌與杏仁同食。

養療便方

治氣血不足、失眠健忘:取小米75克,桂圓30克,酸棗仁末15克,紅糖少許。先將小米洗淨;桂圓、酸棗仁末洗淨,稍浸泡;然後加適量清水人砂鍋,放入小米、桂圓,以文火煮至粥熟,再加入酸棗仁末、紅糖煮開,即可食用。

治年老體弱、白帶過多:取小米75克洗淨,黃芪50克洗淨。先將黃芪下鍋,加水1000毫升,煎煮30分鍾後去渣留液,用紗布過濾後再入鍋,待煮沸時,下小米煮15分鍾,即可食用。

治貧血、慢性胃炎:取小米75克洗淨,紅棗50克洗淨,紅糖15克。先將紅棗下鍋,加水煮沸1分鍾,待紅棗膨脹後撈起去核切碎,再加水800毫升入鍋中,下小米煮15分鍾,然後下紅棗再煮5分鍾,加入紅糖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