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成梁安排人員兵分數路,每路人都規定了要買的最低人數,並且何成梁要求買來的孩子年齡要在七至十四歲左右,女孩子也要占一定的比例,並且要求買來的孩子至少要有一到兩年的流浪或者被倒賣的時間——原因很簡單,有了對比,才能讓買來的孩子更加死心塌地。
不解歸不解,大家還是很好的執行了何成梁的命令,約一個多月的時間,大家都回到了清豐縣。同時帶回來了千餘孩子,當然,加上眾人的盤纏,又花去何成梁一萬多兩銀子,而要養活這麼些孩子,估計花費還得更多。
孩子們被聚集到了年前流民暫時安身的南城外,經過統計,約有九百男孩子,其餘的都是女孩。能夠買到這麼多的孩子,何成梁既是高興,又是深感悲哀,如今亂世未至,就能如此輕易的弄到這麼多人,真不知到了天下大亂的時候又會是怎樣的一副場景。
十歲以下的孩子約占六成,其餘的孩子都在十歲以上,其中半大孩子最多。這些孩子何成梁打算就地安排,南城外的荒地有不少,流民之前搭起了簡易的住所,這顯然是不夠的,由縣衙提供材料,讓這些孩子自己動手,按照何成梁的規劃建起自己的居所,這是第一關考驗,如果不能通過,何成梁就隻能再次把他們賣掉,畢竟不能吃苦,留下也沒有什麼作用。
所幸,孩子們都是窮苦人家的孩子,在一些大人的指點下,房子很快建設好了,一百多間房子看上去煞是壯觀,整整齊齊的房屋外邊是一道籬笆牆。房子分為兩邊,中間是活動的場地,以後這些孩子都將在這裏生活了。
房間時沒八個孩子一間,房間的空間很大,設施也還算齊全,在孩子們看來,這就是天堂了。每頓的夥食也規定了標準——不過飯菜都由孩子群裏的女孩來做,何成梁之提供食材。
半軍事化管理,每個房間裏的孩子就是一個班外加兩個女孩,五班為一組,五組為一隊,除了隊長是由何珺孜及何青雲擔任,其餘的班組長都是由孩子們自己選出來。
原來的姓名必須舍棄,按照百家姓的順序,何成梁給每班的孩子取了新的姓,千餘人,正好一百多個班,每班一姓。
每班的成員盡量拉開年齡差距,班組長都是由年齡較大的孩子擔任。這群孩子們被何成梁命名為“明日之星”童子團,當然隻是內部的。
整頓旬日,學館的學識較好的學生們開始分批給這些孩子們上課了,盡管沒有報酬,這些學生還是異常熱情,有時候好為人師並不是一件太壞的事情。
在識字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還要學習其他的東西——就如同何成梁的義子們一樣,選擇自己的興趣所在。這就形成了一個模式,何成梁教授自己的義子們各方麵的知識,這些義子們教授清豐學館的學生以及童子團;學館裏的先生教授學館學生和何成梁的義子國學——反正何成梁是這麼稱呼的,再由這些學生教授童子團,除了童子團的的孩子,大家似乎都是老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