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創新文化比創新技術更重要(1 / 1)

創新文化比創新技術更重要

開卷有益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實現了中國在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上零的突破。

我們由衷地向屠呦呦表示祝賀。正如李克強總理在賀信中說的那樣,這是中國科技繁榮進步的體現,充分展現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

但是,我們也應該正視,中國的科技創新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十分巨大。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1946年至今,在科學類諾貝爾獎的442位獲獎者中,美國科學家有232人,比例高達52.5%,居世界第一。

盡管中美之間的科技差距已是老生常談,但創新的主題,在中國經濟持續麵臨下行壓力、新舊動能艱難轉換的當口,顯得尤為重要。

2016年,是中國“十三五”規劃的第一年。“十三五”不僅是中國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更是中國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節點。

事實上,明眼人都知道,要實現這些目標,核心問題是實施創新驅動。但將創新落實到行動中,遠比文件以及口頭所說的“創新”要困難得多。

創新,為什麼總是知易行難?

創新,是對傳統的叛逆,是破舊立新的創造與毀滅的循環,是跳出廬山之外的思路,是超越自我、超越常規的導引。說到底,創新是具有新穎性和創造性的思想碰撞、智慧對接的過程。

思想的碰撞、智慧的對接,取決於創新人才的聚集與吸引;人才的聚集與吸引又取決於一個寬容社會的構建;寬容的社會,又取決於政策的開放。

東西方曆史經驗表明,不論是民族還是企業,思想上越謙遜、政策上越開放,就越能吸引更多創新人才,自身也越強大;反之,思想上自大,或政策上封閉,排斥外來文化,自身也會萎縮。

無論是中國唐代的貞觀之治,還是歐洲的文藝複興,或是蘋果公司“非同凡想”的奇思妙想,以及穀歌公司“20%的創新時間”(員工可利用20%的工作時間做自己工作以外的事情),都表明創新必須根植於寬容、開放的文化。

寬容、開放的文化,恰是中國一些地方及企業的短板。有些地方政府為保政績“不作為、亂作為”;有些企業提拔領導隻講資曆不看能力;有些創投引導基金怕擔風險隻投穩定項目不投起步企業……

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裏斯坦森曆時八年,訪問了近百位革命性產品和服務的發明者後發現一個現象,凡是傑出公司不僅寬容失敗,更認為在創新程序中,失敗是無法避免的,是其事業渾然天成的一部分。

寬容失敗,也應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必須要有的文化氛圍。

日前,李克強在主持召開的部分省(區、市)負責人經濟形勢座談會上強調,要用合理的“容錯機製”和完善的激勵機製,使創業創新者的活力不斷湧現。

從這個角度上講,中國要實施創新驅動,既需要有像屠呦呦這樣的技術創新者,更需要有能吸引創新者聚集的創新文化。(支點雜誌2015年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