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之韻
文學作品
作者:戚子平
感悟楊梅節
楊梅紅了。一年一度的楊梅節又要開始了。
一以貫之的曆屆慈溪市政府,順應天時、地利、人和,因地製宜,審時度勢,對具有楊梅經濟戰略品牌的楊梅節,每年均畫下了力透紙背的一筆。而楊梅文化又是這一筆中的核心部分,呈現出墨分五色的功力。這給楊梅之路又增添了不少亮色。正像中國瓷器的發祥地慈溪,和發展中的青瓷文化一樣,厚重的秘色瓷令曆史的星空璀璨無比。
一顆小小的楊梅所蘊逸出的大千世界,在“一”中彙集成造福一方的經濟致富之果,實乃令人欽佩。盡管楊梅之路開辟不久——第一屆慈溪楊梅節在1989年6月10日至7月10日舉辦(後將6月28日定為慈溪楊梅節),迄今已二十五屆了,但其意義十分重大:招商引資,引鳳求凰。從此,慈溪的經濟更以全方位的發展快速騰飛了。2010年度全國參賽的100個楊梅品種中,最後精選出十大精品楊梅,而慈溪就占了三席:“夏之紅”牌荸薺種楊梅、“燭湖”牌荸薺種楊梅和“遊源”牌早薺密種楊梅,成為楊梅中的“秘色瓷”而馳名中外,令慈原“中國之鄉”名不虛傳。
寫到此,我想起了一位著名哲人的一段哲理小品:
老師在上課,津津有味地講著薔薇。
講完了,老師問學生:“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
第一個回答:“是可怕的刺!”
第二個回答:“是美麗的花!”
第三個回答:“我想,我們應當培育出一種不帶刺的薔薇。”
多年之後,前兩個學生都無所作為,唯有第三個學生以其突出的成就聞名遠近。
我想我們的市政府就是這第三個學生的思路。作為本土的我,為此深感幸福和自豪。
觀水鏡
慈溪有匡堰,匡堰有上林,上林有水鏡。俯瞰,水鏡群山環抱,峰巒疊翠;遠眺,水鏡蔚藍,平柔、壯闊。但水鏡不圓,且幽曲、古樸,山灣有投釣的魚竿,有逐瀾碧水的野鴨,有星星點點的船隻,還有與夕陽齊飛的孤鷺。於是,一幅動靜有致的鏡中美景在清波下蘊藉出文明碎片的歌唱。
青山上的伐枝聲,半山腰的牧笛聲,組成了一首鄉野小曲,仿佛是從水鏡中逸出,一縷縷炊煙似仙氣繚繞在水鏡的邊緣,馳名中外的越窯遺址,在一片片靜棲幾千年的瓷片中閃爍,映照出這麵水鏡的古文明。越窯遺址,引多少藍眼睛,黃頭發,流連忘返於這麵水鏡。
這麵水鏡也是慈溪人旅遊的又一勝鏡,1994年中秋,水鏡雖然沒有一輪澄澈清明的中秋月,但觀水鏡的遊人幾萬許,也夠水鏡自豪三分。而每當夏至楊梅滿山紅的時候,又有多少影星歌星,光臨於這麵水鏡,水鏡從此與慈溪一起聞名於中外了。
但令我最刻骨銘心的還是數水鏡中的一座座陰宅,雖不雅觀,但卻有醒世的作用,使人大徹大悟。這陰宅猶如一輪輪降落在地平線下的夕陽,大筆書寫著生命意識的哲理:生是一種強大,死也是一種強大,哲學人生,在墳塋中畫上了一個句號;又猶如一架架古箏,在向世人彈奏出一曲曲生命價值的絕唱;也像一個個最好的教育家的誘導——請珍惜光陰,珍惜生命,多為他人著想,隻有這樣,才能像上林湖畔的青瓷一樣,得到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