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三救玉堂(2 / 2)

顧彪的父親顧地是文藝評論家,曾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963年他在南京主持召開了“農村題材小說創作座談會”,強調深化現實主義,提倡人物形象多樣化,主張除正反兩類人物形象外,還應該寫中間狀態的人物。這對於克服當時農村題材小說創作的膚淺單調現象起了積極作用,但後來卻因此受到公開批判,“文化大革命”中打成右派。顧彪從小就隨父親下放到官河村接受監督勞動。

顧彪成績好,遭受大隊幹部子女的歧視和欺侮。宏照從小就看不慣那些大隊幹部的子女,顧彪的作業做得好,考試考得好,性格也好得出奇。宏照在作業和考試上有求於他,自覺成為了顧彪的保護傘。隻要有人欺負顧彪,他會毫不客氣揮動拳腳把人打趴為止。在小孩子的世界裏,拳頭就是王道。漸漸地,宏照有了名氣,在他的庇護下,顧彪也披上了鎧甲,沒有人再敢找顧彪的麻煩了。

那時的顧彪瘦得厲害,不擅運動,宏照經常帶著他四處玩耍。大樹根底下挖蟬蛻,用一張小破網捕魚蝦。大人一般用很大的魚網攔在河中間等魚經過,而小孩子最常用的是小網,把網放到河邊上,過一會拉上來,運氣好的話,魚剛好經過網的時候就被網住。

還有一捕法就是用“敵敵畏”,摻上水,等第二天找個魚可能比較多的地方,從上遊把魚藥倒入水裏。運氣不好,選錯了地方,這些藥就白下了。運氣好的話,過一會便可以看見一些小魚小蝦浮出水麵,然後他們握著小網勺跳下水去把浮起來的魚是舀起來。

還有個最原始的方法,找條小水溝,把兩邊堵死,用臉盆把水慢慢舀掉,等水幹見底了,涸轍之鮒也就唾手可得。

兩人用手指掐破魚皮,拉掉細長肚腸,裝入塑料袋子帶回家。當天可以吃一點鮮魚,吃不完的用鹽醃上,曬幹,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在糧食匱乏的年代,宏照的小聰明無疑讓顧彪一家吃到了難得的葷腥。

落實政策後,顧彪隨平反的父親回到了省城,兩人再沒見過麵。

顧彪大學畢業後分配在省水產廳工作,宏照寫過一封信給他,很快就有了回信,信中盡是童年回憶,寫了整整六張紙。後來顧彪提了副廳長,宏照做了鎮長,大家工作都忙了。關鍵是宏照不擅長筆墨,又不習慣顧彪那種文縐縐的交往方式,有好幾年時間雙方都沒聯係。

當他得知海鹽市的顧彪市長是省城新派的,第一個便想到小時的同學。一打聽,果然是他兒時的夥伴。

茅玉堂出的事太大了,他本人又沒有什麼背景,聽憑紀委檢察院處理,結果很難讓人預料。宏照斟酌了一番,便去了海鹽。

他在市政府見到了顧彪。

顧彪又高又大,已然不是小時的模樣,沒有半點矜持,立即放下了手中的所有工作,把他安排在市政府賓館,安排了一間上好的套房。

早上在最好的望海樓茶館喝茶,中午在最好的國際飯店吃飯,下午還安排幾個局長陪著宏照打撲克。他對幾個局長說:“朱鎮長和我親如弟兄,沒有他就沒有我顧彪的今天,你們好好侍候他,侍候好了他,就等於侍候好了我。”幾個局長敬宏照酒時都躬著腰,讓宏照很難堪。

宏照呆在海鹽整整一個星期,過了一個星期類似“太上皇”的日子。顧彪絕口不提茅玉堂的事,材料第一天就已經給了顧彪,該說的話也都說了。宏照不好追問。

沒有得到顧彪任何答複,或許事情真的很難辦,宏照便向顧彪辭行。

顧彪從抽屜裏麵拿出一份複印件遞給宏照。這是海鹽市檢察院關於茅玉堂收賄案的結案報告,其結論為“事出有因,查無實據,但貪腐行為存在,不足刑事處罰,交由當地教育局內部處理”。

在顧彪安排的餞行宴會上,有個紀委副書記對宏照說:“朱鎮長,我跟你說,抓教育上的幹部沒什麼大意思,最多二三十萬,不如放了。要是這樣抓,監獄裏麵也住不下啊!”

上車前,顧彪握著宏照的手說:“哥哥永遠是個忠義之人,希望你經常到海鹽來作客。”

一路上,宏照感慨萬端,興奮不已,腦海中不斷浮現他和顧彪兒時一起的畫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