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泰見到李儒親自上門大概也猜到是什麼事了,而且其作為董守業的師父,幫董守業提親這種事他也推辭不掉,便爽快地答應李儒。
其實對於鄭泰來說,作為董守業的授業恩師,董守業在蔡府招親之中出人意料地力壓群雄贏得大才女蔡琰的垂青,這件事也是極大地給鄭泰長了臉,讓他麵上有光。
挑選個良辰吉日,鄭泰便帶著從董府拿來的一些禮物,前往蔡府提親。
蔡邕此時卻是非常鬱悶的,說句心裏話,蔡邕打心眼兒裏就不願意將自己的女兒嫁給董卓之子董守業,但是形勢比人強。
董守業是憑著自己過人的才華在眾目睽睽之下奪得蔡琰的芳心的,這一切又讓蔡邕無話可說。
蔡邕作為一個天下大儒,正人君子,總不能反悔吧!那樣才是一張老臉丟盡了。而且就算蔡邕想要反悔,也沒那本事,畢竟董守業的老子董卓可不是吃素的,那蔡邕要是膽敢反悔,便是當著天下人的麵扇了董卓一巴掌。
按照董卓的性子,那還不得大開殺戒,不知道最後要有多少人受累遭殃。
眼下的情況是蔡邕想嫁女兒就嫁女兒,不想嫁女兒也得家。否則便是蔡府一家老小人頭落地。
蔡邕此時也開始後悔當初為什麼要答應蔡琰來個什麼以文招親,當初要是直接下狠心將蔡琰嫁給衛仲道的話多好,那就沒有現在一大堆煩心的事兒了。
蔡邕覺得自己太寵自己的女兒蔡琰了,太過於注重蔡琰的感受了,弄的蔡琰有些任性,無法無天。
可憐這蔡老頭把蔡琰的優點都說成是缺點了。
蔡琰之所以要來個以文招親,一方麵是由於蔡琰極有主見,又是才華橫溢,不願意找一個,才華比不上自己的男人來作為自己的夫婿。
另一方麵是出於父母沒有經過其同意便包辦其婚姻的不滿,是對於封建主義包辦婚姻的抗爭。
還有就是自從當初在桃林塞遇見董守業之後,雙方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互相都存在著好感,當然這種事兒誰也不敢表露出來,隻能把一切埋藏在心裏。當時董守業所表現出來的陽剛銳氣,過人的才華,可以說得上是文武雙全,這一切都讓蔡琰被其吸引。
最後,衛仲道雖好,但是身體孱弱,沒有董守業身上的那股子陽剛銳氣。蔡琰以文招親,料定董守業必定會來參加,這也是為何董守業到了長安城不久,蔡府便傳出要招親消息的原因。蔡琰這麼做便是讓衛仲道與董守業雙方能有一個對比的機會,讓自己的選擇多一點,做一個最終的決斷。
事情最後的發展也比較符合蔡琰的心意,董守業當時的表現才華橫溢,心思巧妙,極為大膽,最終略勝衛仲道一籌,讓蔡琰下定決心。
古代人都比較靦腆,即便是表白也是比較含蓄的,哪像董守業直接來個“白頭偕老,情投意合”。蔡琰的選擇,都在董守業的意料之中。
即便是現在也是如此,不表白,便沒有機會,哪怕你再好。
ps:親事定下之後,戰爭也馬上就要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