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市生態農業發展的模式和路徑探討
社科視點
作者:侯昌
摘 要:信陽市位於中國主要糧食產區江淮地區,是一個農業大市。發展生態農業是世界農業發展的趨勢,也是我國政府大力提倡和鼓勵的農業發展模式。在此探討尋找一個合理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和路徑,以期為信陽現有農業的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生態農業;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生態農業發展路徑
作者簡介:侯昌 (1987-),男,漢族,河南平頂山人,信陽師範學院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學生。
[中圖分類號]:F32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4--01
隨著社會的發展,緊跟國家政策信陽農業發展經曆了多個發展模式。農業發展也需要與時俱進,尤其是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工業化的進程中。科技的發展,中西方文化的交織。近年來屢見不鮮的食品安全問題、生態環境問題在拷問著每個國人的靈魂。尋找探討一個合理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和路徑,營造一個美好的自然環境,讓人們吃上放心食品,促進本地農業發展,提高人們生活質量。不僅是自身發展的問題,也是人民的職責所在。
一、生態農業的概念
生態農業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土壤學家沃艾伯奇(W Albreche)與1971年首次提出的,後由英國農學家沃克沃辛頓(W K Worthington)於1981年進一步完善,並定義生態農業為生態上能維持低輸入、經濟上有生命力的,在環境倫理和審美方麵可接受的小型農業係統1。
二、信陽農業發展現狀
(一)信陽土地資源簡述
信陽市土地總麵積為18908.3平方公裏.。全市土地資源具有以下特點:土地資源類型多樣。全市地形錯綜複雜,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壟崗、平原和窪地俱全,並由南向北呈階梯狀分布,具有綜合開發優勢。據統計,全市土地開發利用率目前已達92.5%,土地墾植率已達43.2%,耕地複種指數達140.1%;宜耕地基本得到開發。
(二)信陽農業發展的現實性困境綜述
傳統農業生態結構缺失,主要表現在生態性缺失,農業汙染已成為地區最大的汙染源。農戶經營規模小,在市場中缺少話語權,信陽是一個農業大市,也是一個農民大市,農業主要以農戶小規模經營為主,人均耕地少,嚴重阻礙了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耕作方式單一,缺少多元化,主要以種植茶葉、水稻、花生為主。農民的合作結構性組織缺失,由於農戶經營規模小,無力應對大市場對其生產和經營的壓力2。
三、信陽生態農業發展的模式和路徑探討
基於信陽市生態農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為了更好的發展生態農業,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在今後的發展中,必須做出調整,尋求適合信陽市生態農業發展的最優模式和路徑,調整農業布局,改善生態係統各要素之間的功能關係和結構關係,采用生態種植,立體共生以及觀光等模式,結合信陽市自然及社會經濟狀況,更好的發展生態循環經濟3。
(一)采用生態種植及配套技術優化信陽毛尖的產業化發展
信陽毛尖的自然條件優勢。信陽茶區處於高緯度地區,具有適宜茶樹生長和形成優良品質茶葉的自然條件。這裏四季分明,森林密布,雨量充沛,雲霧彌漫;土壤深厚疏鬆,腐殖質含量較多,肥力較高,PH值在4.5-6.5之間。而且茶樹多分布在海拔300至800米處的高山區,太陽遲來早去,光照不強,日夜溫差大,芽葉生長緩慢,持嫩性強,具有炒製優質綠茶的天然資質。
為了保障園藝事業的發展可以建立立體生態茶園建設。茶園下建立觀光的農田水利,茶園裏開展生態種植觀光休閑遊,既立體利用光熱水資源,又可以拓展產業鏈條、茶產品開發、觀光等方麵,公司加農戶的經營管理模式等。
(二)信陽西部和南部建立生態園模式
信陽西部和南部是由桐柏山、大別山構成的豫南山地,麵積近7000平方公裏,占全市總麵積的36.9%,適合生態園模式。生態園模式是在土地承包經營、一家一戶農民自己組織生產的基礎上,以自然界微生物——植物——動物的生態大循環為基礎,通過生物鏈的形式把它們緊密的聯係起來,形成生態養分在家庭內部的循環利用。生態家園建設是集微生物利用技術、新能源技術、立體種養技術、農業保護技術於一體的農產品生態技術。生態家園生產模式加強了微生物在生物養分大循環中的作用,體現了生物產品的循環利用和增值,是經營者得到了自然地、無害的優質動植物產品。如下圖,普及這種模式可達到節約型農業發展的目的,保障了群眾利益也改善了農村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