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在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教育活動是幼兒形成良好親社會性行為的重要途徑和方式。豐富多彩的體驗性的教育活動有助於幼兒形成親社會性行為。在“我是禮貌好娃娃”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在集體中“說句甜甜話”、“抱抱小夥伴”……在說一說、做一做中,幼兒通過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逐漸形成良好的個性,學習並遵守社會生活規則,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符合社會規範,形成親社會行為。
再次,在交往中強化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從師幼關係的角度講,幼兒覺得與老師的關係越安全,就會對同伴表現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對於小班幼兒,教師要善用物質獎勵。當教師看到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時,教師要及時強化。在對待幼兒的個別言行時,教師可以運用移情性評價,對幼兒滿懷“期待”。當教師對某個幼兒寄予期望時,對他的行為就會更加關注,有助於強化幼兒良好的行為和動機。
從同伴關係的角度講,同伴群體是幼兒學習親社會行為的強化場。“在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一方麵,幼兒內心需要同伴與之玩耍,主動找同伴交往,另一方麵,“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勢卻使幼兒在與同伴的交往中連連受挫,在一次次的矛盾過程和後果中,幼兒慢慢地、清晰地意識到與同伴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慢慢地學會與人相處時所需的寬容、謙讓、共享與合作,並逐步地懂得設身處地地為同伴著想。在一日活動中,教師要鼓勵幼兒主動將自己的玩具和同伴交換,學會分享。對於有親社會行為的幼兒,要及時予以表揚和鼓勵,並引導其他幼兒模仿和學習。同時,利用幼兒喜歡的動畫片,如《大耳朵圖圖》、《倒黴熊》等,使幼兒潛移默化地感受並表現片中人物的可愛和善良、勇敢向上和助人為樂,從而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
最後,在親社會行為方麵,幼兒很容易對榜樣進行模仿。樹立榜樣是鼓勵幼兒表現出親社會行為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裏,老師、家長的行為榜樣對幼兒都有巨大影響。在平時,教師應細心聆聽幼兒的傾訴,作出適當反應;讓幼兒看到教師把自己的東西給予有需要的人;為幼兒做分享示範,讓幼兒主動和教師分享一個玩具、一個位置或是某個活動。
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形成和發展,要經曆一個從適應到平衡的過程。教育者必須考慮結合各種方法的優勢,采取綜合策略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同時,教育者必須考慮到幼兒的個別差異,采取靈活多樣、針對性強的策略。總之,隻有全麵探索幼兒親社會行為發展的規律,既考慮到共性,又兼顧個性,才能塑造幼兒健康、完善的人格,才能培養幼兒真正的親社會行為。
參考文獻:
[1][美]貝蒂著,鄭福明、費廣洪譯.幼兒發展的觀察與評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王小英,張宇.幼兒親社會行為發展的製約因素與對策[J].學前教育研究,2000,(6).
[3]吳念陽.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研究曆史與現狀[J].福州師專學報,2002,22(4).
[4]趙章留,寇彧.兒童四種典型的親社會行為的發展特點[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1).